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纺织、造纸、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小散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152万吨、焦化产能1140万吨,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启动实施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分批认定公布化工园区75个、专业化工园区10个、化工重点监控点60家,关闭淘汰企业1340家。技术改造投资是工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2017年山东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67万亿元,总量居全国首位,2018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6%,高于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近二十年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15.5% 70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提高产业定位、提升产品档次、提增产出效益,实现了做大规模与质效提升的有机结合,工业主要效益指标大幅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1979-1997年,全省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66亿元增至5690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利润由不足43亿元增至219亿元,年均增长9%。1998-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923亿元增至92703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235亿元增至4872亿元,年均增长15.5%。2018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6%,比1998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跨界融合方兴未艾:制造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军民融合化 近年来,山东工业将跨界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赋能工业,瞄准制造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军民融合化方向,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潜能。 262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10个项目入选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模式,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上云企业超过10万家。 推动25家企业、85项技术申报民参军、军转民目录。2018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72亿元,同比增长11%。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工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九五”时期,对部分行业开始采取控制总量、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十一五”以来,以节能环保为抓手,山东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力度,节能降耗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山东进一步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力度,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地方标准,打造能效“领跑者”,累计培育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49个、绿色园区6个、绿色工厂78个,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06-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2%。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3.2%,年度能耗总量实现20年来首次下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再次下降0.4%。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近二十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近十倍 山东逐步扩大工业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山东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9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为877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达到1138亿元;2017年升至8000亿元,比1998年增长8.1倍,20年年均增长11.7%。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210亿元,比1998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15.6%。 2018年,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工业产品出口势头依然良好,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980亿元,同比增长2.7%;纺织服装出口1521亿元,增长5.4%。 记者:付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