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位于浦东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迎来了华人运通全新品牌——高合HiPhi的发布以及首款量产定型车高合HiPhi 1的全球首发。尽管在外界看来,华人运通在造车的道路上已经失去了先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华人运通跟随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快速前行。那么,华人运通选择在此时发布全新品牌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它的企业发展路径又与其他造车企业有哪些不同? 华人运通的商业逻辑:车、路、城 一家企业的诞生,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精准的定位,它是企业独特个性以及发展方向的直观体现。自2017年成立以来,华人运通给出的定位是一家致力于“改变人类未来移动出行”的科技公司,为何不是“造车企业”?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简称科技。其中,‘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在这一点上,华人运通的确符合科技公司的定位。 去年10月份,华人运通正式发布了“三智”战略,提出“将依托人性化智慧,以研发创领智能出行技术为基础,从智能的开发和产业化出发,布局智捷交通,并以此为入口构建智慧,改变未来出行。” 事实上,对于华人运通所提出的构建以智慧交通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这一愿景,其实并不陌生。 眼下,智慧城市正成为投资的新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仅为0.76万亿,2016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2017年猛增长至6万亿元,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7.9亿元。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到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智慧交通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自然也成为众车企发力的方向。 基于此,诸如传统造车企业中的宝马、大众、丰田、奔驰、奥迪、吉利、长城、长安、奇瑞,以及威马等新势力造车企业,都已陆续提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口号。 而相比于这些企业,华人运通的步伐似乎走的更快。 据介绍,华人运通在江苏盐城打造的“智路”项目已经在今年1月份正式开通并试运行,实现了车端控制、路端感知、云端调度。与此同时,华人运通在上海临港打造的全国首个“车-路-城”异构数据AI重构智能园区示范项目——上海临港智慧未来园区也在加速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华人运通“三智”战略里,“路”和“城”这两部分已经有项目实现了盈利。这对于很多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刺激”。 而这样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华人运通在战略规划中的“反向思维”,即摒弃以往传统车企以“造车”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看向更高层面的“造路、造城”。 在华人运通创始人丁磊看来,华人运通的商业逻辑,不是去造城修路,而是通过感知技术、智能技术、通讯技术,来整体笼统车、路、城。这也就解释了外界关于“为何华人运通成立这么久,却不急于造车”的疑惑。 “因为造车首先必须要考量未来的路和城市的发展,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同时路和城市的规划和进化也需要考量未来车辆的需求,车、路、城这三者是强相关的。” 产品规划将遵从H·U·A三个维度 有了路和城,造车自然也被华人运通提上了日程。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华人运通发布了发布了全新品牌“高合HiPhi”,并推出了旗下首款量产定型车高合HiPhi 1。 如果说在打造路和城的道路上,华人运通抢占了先机,那么在造车方面,华人运通就是地地道道的“新人”了,不过即便如此,华人运通依旧“不走寻常路”。 值得注意的是,华人运通对于全新品牌的定义是“智能汽车新品类”。对此,丁磊解释到,所谓新品类,并不意味着将再多一辆传统意义的车,而是要将“车、路、城”同步考量,升维超越,让真正的智能汽车实现落地。 “我们现在打造的产品已经完全是和传统车不一样的东西,传统车几乎没有‘大脑’,而我们的产品‘大脑’特别好。” 在丁磊看来,如今市面上的智能汽车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能汽车,只是在传统汽车上换装了部分车机互动设备的产品。真正的智能汽车一定要具备三个特性:能够成为城市的节点,连接更广阔的世界;能够提供开放的平台,创造更丰富的场景;可以持续的学习,成为更高阶的智慧。 “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车,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而是一个全新的品类,这个新品类将融于‘三智’,连接未来,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品类,需要一个新的品牌来承载,所以我们推出了高合HiPhi。” 作为全新品牌的首款量产定型车,高合HiPhi 1自然要具备车、路、城的连接能力。为此,高合HiPhi 1全车部署了超过500个传感器,并配备了5G+V2X通信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