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因为P7还未上市,小鹏汽车似乎并未能证明自己。或者说,小众的小鹏从来没有证明自己可以胜任行业颠覆者的颠覆者这个角色。四月销售破千的小鹏G3(排第14,下表中未含)和销售3635辆的特斯拉Model 3还不在一个量级。 (图源:第1电动网) 除了Model 3“可能”最大竞争对手P7之外,小鹏汽车值得宣传的还有它研发人员的占比。在近4000名员工中,总部研发人员比例超过60%。其中,60%从事整车研发,40%从事AI、自动驾驶和互联网研发。公司每年在智能化软件研发的费用超过7亿元。 这些都是小鹏汽车看上去很美的地方。 但公司同时还有令人费解的操作。按何小鹏的说法,成立至今,从软件到算法,数据到运营,甚至主板的设计,除了芯片之外,全部都是自研。因此,P7的研发费用较高。 另外,在购入广东福迪汽车的生产资质后,小鹏汽车表示仍与郑州海马保持合作关系。 一方面,全产业链的自研投入会令公司资金压力过大,自己也无法做到领域专注研发;另外,代工模式本就存在品控、销售、换电、市场认可度不高等固有问题,小鹏汽车却在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资质后,仍然要维持和海马的代工合作。 “我全都要”的小鹏汽车现在似乎并没有充足的资金去维持它的野心。 而在P7与Model 3的紫禁之巅对决还未打响之时,4月底媒体报道特斯拉在起诉特斯拉前员工、小鹏汽车现员工曹光植1年多以后,再向法院提出要强制小鹏汽车披露其自动驾驶技术源代码等信息。 小鹏汽车发布声明回应指过去一年时间内,特斯拉对公司存在“明显霸凌”,要求提供全部源代码是无理要求,小鹏汽车表示“严词拒绝”。 特斯拉和小鹏汽车谁对谁错,外人很难分辨。毕竟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 4 结论 在特斯拉在美股市场获得投资者青睐的同时,已完成VIE架构搭建,并在近期大幅扩大经营规模的小鹏汽车的确很有上市的必要。 但目前其SUV G3产品并未在行业打出一片天地,因此所有美好愿景都建立在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精力的P7产品上。 从发布会披露内容来看,小鹏面面俱到的经营方式无疑属外人口中的“可以但没必要”情况。而这种高投入的经营方式能获得认可的途径只有一个——P7热销。 要颠覆Model 3的P7,能承其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