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还远不是能预见的青岛新能源汽车版图的全部。去年底,青岛五道口基金入主奇瑞汽车,成为控股股东。以资本为媒,奇瑞与青岛的关系无疑将比其他企业更加紧密。目前,奇瑞已与即墨区达成战略合作,将在青岛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未来,一定还将有更多可能。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全新的赛道,从生产到配套服务,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青岛正在全面发力,不仅是在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上不断完善,还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青岛的优势将不再局限于制造。近日,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商青岛特来电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在网络通信和充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升级新能源车的服务生态圈,创新用户最佳体验,共同开创智能充电产业未来。强强联手,将为特来电充电网建设插上更加强大的翅膀,也将不断提升青岛这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这家独角兽企业并非简单的充电基础设施提供方,而是以充电基础设施为入口,建设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在这张网上,深度链接着人、车、能源,并保持实时在线和高强度交互。通过链接,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到使用的全链条大数据都汇聚在平台上。依托这张网上的大数据,可以优化和保护电动汽车安全、助力电网削峰填谷、提供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等。 这样一个日益丰盈的产业生态,势必将为青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政策加持产业环境更优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良的产业环境。疫情或多或少给汽车企业带来冲击。为恢复企业信心,不久前,即墨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即墨车企政策补贴力度。据了解,青岛地区每销售一辆即墨地产乘用车,将获得2000元补贴;青岛地区每销售一辆即墨地产商用车,将获得5000元补贴。 疫情是考验企业实力的试金石,更是考验政府服务的试金石。作为青岛汽车产业重要集聚地,即墨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是青岛不断优化汽车产业发展环境的缩影。 去年,青岛针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加持。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的产业全链条,共6大部分12条,企业最高可获奖励1亿元,覆盖面之广以及奖补资金力度之大,足见青岛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之诚意和“野心”。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青岛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企业参与进来,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倾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想、所求,成为青岛制定其他产业政策的范本。 不仅如此,在区(市)层面,类似政策也在跟进制定。不久前,莱西就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落户莱西可根据投资额享受至少投资额20%的奖补。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如对主持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山东省地方标准的主体,给予不同额度奖励;对重点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技术改造项目,补助加码;对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补助。 从全市到各区(市),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为青岛汽车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提供重要加持。与此同时,青岛还充分调动发挥行业平台作用。去年,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重点发力方向,青岛成立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推动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源力量,实现汽车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深度融合发展。 日益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让我们有理由对青岛的产业未来充满信心。(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