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摩根大通证券: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反弹8% 电池装机量将增加到125GWh(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11
摘要:汽车金融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即消费者可以通过适当安排购得一辆汽车,而不用预付全款。提供汽车金融产品的机构有银行、汽车金融公司(AFC)、金融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其他汽车金融服务提供商。持牌汽车

  汽车金融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即消费者可以通过适当安排购得一辆汽车,而不用预付全款。提供汽车金融产品的机构有银行、汽车金融公司(AFC)、金融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其他汽车金融服务提供商。持牌汽车金融服务提供商有能力开展并利用银行拆借。

  中国的汽车金融渗透率远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截至2018年,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大概在30-40%,美国则在90%,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都超过60%。我们认为到2022年中国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将会达到45%左右。依据主要上市经销商近期的数据,我们认为豪华品牌的汽车金融渗透率更高,在50%左右。不过,大众市场或中资品牌的汽车金融渗透率较低,约为30-40%。

  二手汽车金融:中国新车/二手车的汽车金融渗透率仅为40%/8-10%,而美国新车和二手车合计为90%,德国为70%。因此,中国的二手车金融市场预计会出现快速增长--艾瑞咨询预计,2017-22年中国二手车金融市场将以46%的年复合速率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72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730 亿元。

  根本上来说,长远内我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比较乐观,预计随着传统燃油车(ICE)市场份额的减少,新能源车渗透率会持续上升。然而,新能源车行业(包括制造商和消费者)面临的挑战在中短期内仍会持续,包括:

  "EV和ICE的成本。我们的基准情景是,成本平价(EV与ICE)将会在2021/22年实现,虽然这主要适用于无需大型电池组的小型或紧凑型汽车(通常为40-50KWh)。对于配有更大电池组(比如70-80KWh)的大型汽车,这样的成本平价可能要到2024/25年才会实现,这要视电池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成本曲线而定。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因为所有整车厂商(外资和本土品牌)都在发布新车型,以求在快速增长的机遇当中谋得一席之地,同时遵守中国严格的排放要求。另外,外国电动汽车品牌越来越多国产化生产,对中资品牌带来进一步的压力,国产化的外资品牌目前已经占到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30%以上的份额。

  "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意味着整车厂商需要继续投资研发以免被罚。

  简单来说,在2019年销量下滑4%(中国新能源汽车历史上首次年度下滑)之后,我们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包括EV和PHEV)销量将能反弹8%达到130万辆。

  我们的基准情景预测是,2019-25年中国新能源车(包括EV、PHEV 和HEV)需求总量将会实现12%的年复合增长,从140万辆增加到280万辆。我们预计2020年EV和PHEV销量为130万辆,远低于政府设定的200万辆的目标。

  基于以下主要驱动因素和变量,我们推导出新能源汽车需求预测:

  "通过提升能量密度、扩大规模以及来自整车厂商降低零部件成本的压力,电池成本持续降低(每年下降7-12%左右)。

  "保有EV与ICE的成本合理。电池成本快速降低意味着到2021-22年紧凑型EV(无需较大电池组)和ICE可能会实现成本平价。

  "EV、PHEV和ICE汽车之间预估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消费者行为以及经济性。

  "地方政府有关客车采购的政策(即其中30%将为新能源客车)以及可能鼓励或推行国内出租车车队电动化。

  "双积分政策推动整车厂商生产新能源车以满足要求。

  "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可得性及选择,因为外资整车厂商正推出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车型,增强了消费者对这方面的意识。相比于2-3年前只有中资品牌可选的时期,现如今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充电设施的可得性,政府计划在全国铺设更为广泛的充电网络。

  电动汽车电池:2019-25年需求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2%。2019年中国电池装机量为62GWh。受新能源车稳健销售的推动,我们预计到2020年电池装机量将会增加到125GWh(2019-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我们认为电池需求将会受纯电动乘用汽车电池需求的驱动,来自纯电动乘用汽车的电池需求到2025年将贡献需求总量的81%。

  按正极材料来看,三元(NCM)电池已成为中国主流的电池类型,占到2019年行业总需求量的62%(2016年为23%)。长远来看,我们认为NCM电池将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对于倾向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乘用车来说。但中短期内,部分整车厂商通过改进包装技术转向了磷酸铁锂(LFP)电池(所谓"无钴"电池),以实现(像NCM电池)类似水平的能量密度并节省电池成本。

  

(责任编辑:李占锋 HF001)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