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资源共享也是多地倡导的方向。“在加强停车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提高停车场的开放程度,如鼓励机构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董超说。据了解,2018年北京市颁布的《机动车停车条例》,明确要分类供应,差别供给,盘活资源,并提出“小区停车位不足,周边可设临时居住停车区”“推进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等。 “智慧+立体”,盘活现有停车资源 补上城市停车场建设短板,未必都是新建。专家认为,盘活现有资源,除了发展立体停车,还应引导智慧停车。 “特别是商业区、景区,应当着力提高停车场的智慧程度,利用新型装置,推广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智慧停车进程,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董超表示。 景区附近文物古迹多,不宜“大兴土木”,如何提升停车效率?北京市西城区市政市容委主任刘戍东介绍,什刹海景区不适宜大规模拆建工程,只能立足现有条件,对腾退疏解的空地进行立体停车改造。2017年,什刹海景区用上了“负三正一”的升降停车设施。地上1辆车,地下3辆车,原本只能停8辆车的空间,如今可以停32辆车。 商圈人流量大、停车需求高,如何改善消费者的停车体验?智慧停车给出了答案。传统停车场里,引导和收费都靠人工,运行效率低,入库取卡、出库交费常常要排很长的队。在北京市王府井商业区一处停车场,却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从入库、泊车、离开再到缴费出库,全程无需人工,“智慧停车场”将人工智能和在线支付紧密结合,为车主创造了高效快捷的停车体验。智能停车系统的维护员小李介绍,车主可以通过在线地图查看附近停车场的位置和空余车位数量,系统则实时掌握着车位情况,使车主能按照指示,快速、准确地找到最近的空余车位。进出场时系统会自动识别车牌号码,通过二维码在线支付收取停车费。 在投资人和业内专家看来,中国政府提出补上“城市停车场建设”短板,给智慧停车市场带来机遇,相关企业越来越得到社会舆论和资本的青睐。“停简单”是智慧停车领域的一家新兴企业,成立不久就获得了来自国内外投资机构的多笔大额投资。仅在北京一地,其业务就覆盖了朝阳大悦城、金融街购物中心等商业区和香山公园、798艺术区等景区,其开发的智能车牌识别系统,把停车场的时间、空间、周转率跟用户的需求很好地连接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