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汽车轮胎上的传感器主要分布在两个系统中,包括ABS系统中的转速传感器和TPMS中的压力、温度传感器。轮胎作为行驶系核心组件,未来会更多地融入智能网联体系,其作为传感器的角色有望发挥更多的作用。 三、TPMS产业链:上游存在国产替代机会 1、产业链构成:上游芯片供应商掌握定价权 TPMS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上游参与者是各类物料供应商,中游参与者是TPMS集成商以及零部件供应体系,下游则通过OEM和AM市场接触消费者。 上游:芯片存在技术垄断,供应商掌握定价权。TPMS物料包括电池、各类传感器、MCU、射频模块、天线等组件,各类物料通常被集成为电池和TPMS芯片后销售给TPMS集成商,其中芯片占TPMS成本比例在46%左右(根据万通智控招股书测算)。 就TPMS芯片而言,传感器、MCU等单一组件供应商众多,但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全球仅有英飞凌、飞思卡尔、GE等几家。 中游:技术门槛不高但存在市场壁垒。 1)技术门槛不高:中游本质是集成商,采购上游完整的芯片解决方案产品和电池,集成后进入零部件供应体系,最终交付主机厂。国内TPMS供应商较多,以保隆科技、万通智控为代表,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 2)OEM供应体系存在准入门槛:由于新车型推出之前,供应体系内部需要长达一至两年的合作开发,体系内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海外市场经过长期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国内正在逐渐实现国产替代,本土公司保隆科技等已经进入合资品牌供应体系。 3)利润空间受挤压:上游掌握定价权,下游主机厂议价能力强会进行压价,中游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下游:主机厂具备议价能力。前装市场客户主要是各大主机厂,在下游行业不景气时会有一定的压价现象。后装市场需求来自后期维修、改装,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 2、TPMS芯片竞争格局:国产芯片有望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英飞凌、飞思卡尔等海外巨头瓜分全球市场。TPMS芯片的物料包括各类传感器、MCU,能提供MCU和传感器的厂家很多,但能提供TPMS芯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并不多,主要厂商包括海外电子巨头英飞凌、飞思卡尔、GE以及Melexis。 TPMS集成商主要包括:Schrader、太平洋工业以及ZT-TRW,主要向英飞凌、飞思卡尔、GE采购TPMS芯片。 国产芯片落地,对标海外产品参数更优。目前,国内具备TPMS芯片量产能力的公司包括琻捷电子、广东合微以及四维图新旗下的杰发科技等。琻捷电子和杰发科技产品已经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单就温度、压力监测精度而言,国产芯片参数媲美海外大厂芯片。 从AM市场逐步进入OEM市场。1)国产芯片已经进入AM市场,并已拉开降价序幕。根据各公司官网,三个公司均已实现量产,其中琻捷电子官网新闻表示已获得OEM订单,杰发科技目前只有AM市场芯片订单。 2)进入OEM市场需要时间。芯片一般通过一级供应商进入OEM供应体系,国内对接OEM的TPMS集成商包括保隆科技、万通智控,目前主要采用英飞凌和飞思卡尔的TPMS芯片。 在相对严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下,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以及主机厂需要长期合作形成稳定关系,同时一般是主机厂掌握TPMS芯片选择的话语权。订单签订后零部件设计方案相对固定,产品更新换代前一般不会更芯片供应商。 四、TPMS驱动力: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政策、技术突破以及消费升级。从汽车工具属性看,行业发展致力于降本增效、节能、环保和安全;从汽车消费属性看,消费者对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需求推动行业的消费升级。 降本增效并提高舒适度是汽车行业、TPMS行业的底层驱动力。对于政府、供应端和需求端这三类行业参与者,底层推动力分别表现在政策刺激、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 1、政策带来最后的跃迁 1)政策出发点是安全与环保 减少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很多涉及车胎问题,而胎压正是轮胎故障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