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带头的,我们学他没错,现在我们家一年纯收入30多万。”嘎查牧民云亮说。在廷·巴特尔的带动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绝大多数牧民都调整了牲畜结构和养殖模式,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草原植被覆盖率和牧草高度明显提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出了名也不忘本 “不能忘了劳动,最后搞成贫困户给国家添负担,更不能贪图好处搞腐败,给党抹黑” 早在2002年,廷·巴特尔的事迹就已在草原上广为流传,但当时一听说要把自己树立为全国典型,还要进行宣讲,他一个劲儿摇头:“成了典型这牧民就当不好了。” “通过对你个人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锡林郭勒大草原,知道浑善达克沙地,知道萨如拉图雅,就能带动这里的发展,你不是希望这里的牧民都过上好日子吗?”大家一再劝导,廷·巴特尔这才答应了。 “出了名”的廷·巴特尔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第一,劳动所得不搞无原则“大方”;第二,不利用自己的名声去做投机取巧的事。 牛贩子来买牛,他依旧像普通牧民一样讲价、定价,不因为“名人效应”而抬高价钱;有电暖气公司来找他推荐产品,他安装了照样付钱,给产品挂名则坚决不干;国家给嘎查的牧场建设项目,他全部分给其他牧民,自己一个也没要。 “老讲自己做了多少贡献没意思。把你作为典型,就更应该自律。”他说,“我就是个牧民,不能忘了劳动,最后搞成贫困户给国家添负担,更不能贪图好处搞腐败,给党抹黑”。 如今,已年过六旬的他未雇用过一个人,活儿都是他和妻子自己干。大到设计房屋、暖棚,修理汽车、电视机和其他牧业机械,小到做家具、缝蒙古袍,他都会,就连给牲畜治病他也能干。牧民们家里有个啥事,“招呼一下就来”。 知道廷·巴特尔事迹的人越来越多,取经的牧民也纷至沓来。对此,他来者不拒。2009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家里建起了一座全盟农牧民培训中心,掰着指头给牧民算收入账、成本账、劳动账、生态账,把几十年生产生活中钻研摸索出来的有效经验,毫无保留地讲给牧民。近几年,每年来听他讲授的牧民都超过1万人次。 他也利用这些机会向其他牧民尤其是年轻人学习求教,充实知识。“谁劳动,他就是师傅!”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年6月,尽管很多人不愿意,他还是选择从嘎查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文化程度跟不上了,必须退。现在我们的孩子们都上完了学,书记和嘎查长都是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年轻人。” “退休”后的廷·巴特尔除了忙活牧场上的事,为牧民讲课,还喜欢将自己每天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拍成照片或小视频。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很多动物图片映入眼帘,除了自家的牛,还有他拍的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 “这是狐狸,这是臭鼬,还有貉子……”他笑着一个个指给大家看,“草原生态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牧民现在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和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生活可不比你们城里差”。 口口声声“我们牧民”,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深深扎根草原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