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巴嘎旗向东约300公里,是位于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廷·巴特尔家。一场雪刚过,牧场的围栏边,这位穿棉大衣、戴棉线圆帽的牧民正把饮了水的牛赶到草场上去。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他是开国将军廷懋的儿子,从呼和浩特市插队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一待就是45年,嘎查长和党支部书记当了40年,为改变牧区落后面貌,为建设和保护草原,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将军之子,嘎查唯一没走的知青 “我有点文化,留在这里能带着牧民干更多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当知青返城热潮传入萨如拉图雅草原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廷·巴特尔。 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后来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廷·巴特尔是最有条件回城的。 萨如拉图雅,汉语意为“美丽的霞光”。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和其他60多名知青一起来到这里。 “第一个感觉就是特别贫困”,廷·巴特尔回忆道。牧民们连被褥都没有,棉袄上拽点棉花捻个捻儿,插在羊油里面就成了灯。很多牧民一生都没出过嘎查,从未见过汽车,写一封信给呼和浩特,要半年才能寄到。 “那时候叫扎根牧区,就是说一辈子不走了,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告诉自己,再苦再难也要适应。”廷·巴特尔说。 打草、放牧、剪羊毛、学蒙语……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样样钻研琢磨,一样样弄懂学会。看到牧民的奶桶破旧,他去公社铁匠那里,递一支烟过去,边聊天边跟师傅学手艺,不仅制作了新的奶桶,还为牧民们制作了烟囱;修马鞍子、马绊子他也都学会了,他做的马嚼子既好用又省料。牧民们都说,城里来的知青巴特尔是个能工巧匠,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 由于各方面出类拔萃,廷·巴特尔很快成了大队知青的“头儿”,接着又担任了大队乳粉厂厂长。197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萨如拉图雅大队队长。 为带着大伙儿改变贫困面貌,他四处奔走,从盟里要来设备,改进大队乳粉厂生产,并带人跑到呼和浩特市乳品厂去取经。一年下来,乳粉厂就有了5万元的收入,大队全体社员当年就分了红。 返城热潮开始后,草原上的知青们一个个离开了大队。大家看廷·巴特尔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 “城里条件那么好,谁也不愿意留在贫困的牧场。”“知青巴特尔下乡只是来镀个金,迟早要回去的。”人们议论着。 然而,当父亲征求廷·巴特尔的意见时,他却说,草原封闭贫困,更需要人来建设,我有点文化,留在这里能带着牧民干更多的事情。廷·巴特尔坦言当时的想法:“大家都说我是来镀金的,肯定要走,我要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我不是来镀金的,我要扎根草原。” 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一次又一次,见到廷·巴特尔外出办事,牧民们都担心,他也许再也不回来了,但过两天总又能在草原上看到他的身影。送走最后一名返城的“战友”后,他成了唯一扎根在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知青。 1981年,他和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婚,1993年,他又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的根在草原上越扎越深。 留下来,带着牧民富起来 “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有亏就自己先吃” 1983年,萨如拉图雅嘎查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作为嘎查长,廷·巴特尔把嘎查的1.4万头(只)自留牲畜和数万亩草场分给每户人家,把没人要的草场和牲畜留给了自己,队里的棚圈、马车、拖拉机等财产,全部分给牧民,自己一样没要。他成了全嘎查最贫困的人。 拥有了自己的草场和牲畜,有的牧民辛勤劳动,日子越过越好,但也有一些牧民靠天养畜、粗放经营而坐吃山空,贫富差距扩大。与此同时,随着牧民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有的草场连只老鼠都藏不住”。 “得告诉牧民,自己的家究竟应该怎么当。”廷·巴特尔着了急。他苦口婆心劝说牧民“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收入”。但应者寥寥。 “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有亏就自己先吃。”他对自己说。在一次牧民大会上,他对大伙儿说:“财产我们家一点没有,草场牲畜倒数第一,但我一样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住砖瓦房、开汽车,过上好日子。你们要是觉得我做得好,就跟着干。” 1986年,他首先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第二年打下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向他学习。 率先在自家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率先在休牧的草场上种草籽、改良牧场,率先实行“打草不拉草”,搞棚圈建设。几年下来,他在当年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牛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1998年,他又把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牛,并根据当地的草场情况,提出了牧民们听得懂、能信服的“蹄腿理论”:“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养一头牛省事还是养5只羊省事?”“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他不厌其烦地向牧民做工作,让大家了解到“减羊增牛”的好处。与此同时,他带头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在“少养精养”思路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 为进一步带领牧民致富,2003年,他自掏腰包建起牛业公司,并承诺“公司赔了算我自己的,赚了都分给牧民”。之后的十几年,公司给嘎查所有的牧民上了医保;嘎查的牧民子女考入大学,公司给每个孩子赞助500元;牧民买回优良牛种,给予每头牛2000元的补助;17户牧民自己搭棚、盖圈、打井,公司都给予百分之五十的补贴。2018年,公司解散,他把公司的235头牛和16万元全部分给了牧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