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七大产业集群。天津的做法是,突出高新技术引领、突出大集团带动、突出产业集聚,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其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92%,形成了一批超千亿元、超5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在天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30家。福建充分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大力规划和推动临港产业发展,着力提高重化工业比重,产业层次显著提升。这说明:只有把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自身优势的支柱产业体系,一个地方才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5.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争创开放发展新优势的魄力。我们在一省两市学习考察中深切感受到,为推动大开放、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他们特别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特别勇于先行先试,敢趟深水区,敢碰关键点,敢于从实际出发,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天津市围绕滨海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专门编制了“三年改革计划”,确定了10大改革领域,20项重点改革内容,重点推进涉外经济、金融、土地等方面改革,推动开发开放。福建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海西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开展对台经贸交流、闽台产业对接、两岸金融合作。为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开放开发,他们把大胆突破、积极探索海峡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新体制,作为深入实施海西战略的重要突破口。重庆围绕国家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城乡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和行政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也是大胆创新,率先突破,加快了重庆的发展。他们的实践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改革开放始终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就要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造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力。 6.高标准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在这次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天津的城市建设发展,特别重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他们不仅开展了天津空间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还组织编制了119项重点规划,把城市建设改造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生态城市建设、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城市面貌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大气厚重、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充分展示了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滨海城市风貌和现代大都市气息。近年来,天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新建和改造市政地下管网达130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322天。对一个老工业城市来说,非常了不起。重庆市的“森林重庆”建设,一年多就投入178亿元,植树造林798万亩,比前10年总和还多,“一年种了十年的树”。福建持续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最“绿”省份。厦门市的五缘湾片区、福州市的“三坊七巷”,都堪称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的精品之作。他们的实践,对我们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下面,谈谈我们怎么学、怎么干? 今年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一方面全力迎战历史罕见的严重洪灾,一方面继续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从目前情况看,可以说我们在两条战线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且是来之不易的胜利。抗洪救灾这场硬仗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雨情、汛情、险情、灾情都不亚于1998年的情况下,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创造了不少奇迹。经济发展这场硬仗同样取得了重大胜利。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速创下15年来同期新高,月均财政总收入首度突破百亿元大关,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进一步进位赶超。今年后几个月,我们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灾后重建,这方面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明确部署,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另一手就是要以更大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抓经济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赴一省两市学习考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的地位,决定一个地区百姓的生活状况。给我们最深刻的警示是,在发展问题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松懈。我们学习借鉴一省两市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紧紧咬住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个大目标,坚定不移抓项目、抓投资,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这里,重点讲几项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半年多以来,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规划实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审定,18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批准通过,规划区环境税的试点方案已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即将报国务院审批,“两核一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落实中。当前,全省上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力抓紧抓好《规划》的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学习天津、福建和重庆的做法,咬定目标、明确责任,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常抓不懈、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平台,继续下大力量去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品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一个地方要实现跨越发展、进位赶超,关键在投入,核心是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无论是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还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都必须做好抓项目、抓投入这篇大文章。这两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我多次说过,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干几年,江西的面貌和经济实力一定会有更大变化。现在,全省汛期已过,各地各部门要下更大力气抓好项目、推动发展,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利用好规划的项目库,谋划、论证、运作好重大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明年国家投资的总盘子。二是抓住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央企加大重组力度、民间投资领域大幅放开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正加快经济转型,特别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像富士康这样重量级大企业,都在向内地转移,产业加速转移已成大趋势。对这一轮新机遇,我们必须抓住,不能错过。三是瞄准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要求,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分析国内外产业走势,以大力实施我省十大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