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杨杰(快乐台) 儿时的他内心极其抵触梨园戏,中戏毕业后对戏曲有了全新认知;他曾是偶像剧男主角,却因心中深深扎根的闽南文化回到家乡泉州;他引领的梨园戏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戏曲有了全新的魅力。他就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导演曾龙。 今年的8月21日,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主办的“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这届论坛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们好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思想的引领者。今天做客文化名人堂节目的嘉宾,泉州梨园戏传承中心的导演曾龙就是其中一位。 传统的勾栏舞台、现代的伯乐剧场、多次的对外交流……曾龙在论坛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片将这些年他与同事们为创新梨园戏所做的工作,用几分钟的时间精彩诠释,赢得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赞许,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嘉宾表示想尽快一睹这传承800年的梨园戏另一种风采。 参加中华文化发展论坛的想法 在这样一场两岸文化人汇聚的论坛,一直关注文化交流的曾龙直言,这次没有将梨园戏的小团队带到论坛进行演出分享实属遗憾。他坦言很久没有和这么多来自台湾的人士面对面交流,梨园戏入台湾演出也停滞了好几年。但有着文化自信的曾龙说停滞有时是坏事也是好事,给了梨园戏更多的准备时间,争取今后把最好的戏带给台湾的观众。 有机会随时可以带表演去台湾 曾龙是梨园戏“皇后”曾静萍的儿子,初识时记者浮浅的理解,他能与表演结缘,成为一名梨园戏导演很大原因来自于从小生长的环境,来自于母亲的熏陶。而恰恰相反,他从小抵触梨园戏,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霸占”了他的母亲,儿时的他与母亲相处的时间甚少。而长大后的他更不存在什么表演梦,只是因为文化分太差。 考取中戏表演系的经历 如果说当年考中戏凭借着的是一种天分,一份幸运。那么真正踏入中戏的大门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作为闽南人没有普通话的优势,外加天性又不够外向,刚入校时他迷茫过、苦恼过。但通过四年勤奋的学习,曾龙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四个字形容! 大学四年脱胎换骨 当年考中戏的经历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毕业后想获得一个进剧组的机会更是难得。但曾龙一路走来似乎很幸运,第一次进剧组遇到了演技和品行兼优的倪大红老师,这也成为了曾龙日后在艺术道路上最正能量的榜样。 第一次进剧组遇到好的前辈 从偶像剧男主角到梨园戏传承中心的导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转变?在曾龙看来,在演艺圈若要发光,有时需要耗得起的人生。经历很长时间才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摄制组,拍到满意的作品。曾龙觉得这样耗下去“太可怕了”。另一方面,在曾龙心中深深扎根的闽南文化促使他想回到家乡泉州,帮母亲曾静萍做些事情。当他再次踏入梨园戏剧团看戏时,被一出出经典的剧目深深吸引。他发现,戏没有变,是他变了。 谈从演戏转到关注梨园戏的过程 “一入梨园深似海”,曾龙不再纠结于梨园戏十八部科目程式的枯燥,他不再认为这是一种老套的艺术,他看懂了梨园戏的高级,他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从事梨园戏是因为有文化自信 有着文化自信的曾龙不像老一辈人那样对于传统戏曲有着深深的担忧,他看到了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团队可以挖掘的另一面。那么,这位80后戏曲导演是如何将这份文化自信和他的“活思维”带入梨园戏剧团的?而勤奋的他还有哪些小目标期望达成的呢?下期文化名人堂节目我们将继续走进曾龙,我是杨杰,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