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个个佩戴口罩,身穿工作服,在各自岗位上熟练地操作着生产线上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 本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让城市和乡村“静下来”,也给高速发展的福建各行各业按下“暂停键”。在疫情拐点尚未到来的关键时刻,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清醒意识到,发展不能停步,既要打赢“疫情阻击战”,也要打好“经济保卫战”。 在厦门金龙负压救护车生产车间,26个党员带头,300多名员工奋战15个昼夜,首批40台负压救护车已顺利交付;本月底,第二批100台负压救护车还将支援湖北。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戴媛 摄 日前,全球领先的触控模组生产厂商——台资企业宸鸿科技,位于厦门的7个厂区全线复工,目前产能已提升到七成。黄少毅 摄 为此,福建全面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区分不同风险地区不同情况有序有效推进复工复产,并第一时间出台了7个方面21条硬核措施,针对复工复产存在的企业用工难、疫情防控难、交通物流难、供应链协同配套难、市场拓展难,提出要切实打通“操作链”。 25日,位于永春县苏坑镇的兴泉铁路戴云山二号隧道工地现场,机器轰鸣。据悉,兴泉铁路于2017年3月全线开工,永春境内全长22.3公里,全段建设工期为54个月。目前,该段已全线复工。叶国强 摄 近日,在福耀玻璃集团汽车玻璃生产车间,工人戴着口罩在查看玻璃。近期,福建省福清市出台一系列帮扶及稳控措施,指导辖区企业严格执行防疫规定,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推进复工复产。魏培全 摄 各部门积极响应,“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推出一系列直指打通“五难”操作链的“暖心”政策——针对疫情防控难,我省印发《企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导则》,让企业有了正确操作的指南;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四大类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采用“返岗直通车”、专列、包机等方式,帮企业接回员工;各省直部门向各地派出工作组或驻企联络员,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开足马力、应产尽产、扩大产能。 23日,位于南靖县高新园的三炬生物自动化罐装生产线上,员工正在生产微生物菌剂。该企业已实现100%全员复工,四条生产线同步运行,日产微生物菌剂达10吨。自复工复产以来,南靖县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0条措施,从解决企业用工、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供应链协同配套等多个方面破解企业复工复产难题,服务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本报记者林辉 通讯员 谢威 摄 日前,泉港区的福建联合石化、湄洲湾氯碱公司等石化企业,加紧口罩、消杀剂等防控物资的原料生产,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求。图为福建联合石化聚丙烯无纺布原料在装车出货。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庄国辉 摄 与此同时,各地也吹响了复工复产战役的“冲锋号”。在泉州,不少龙头企业积极通过产业链联动复工的形式复工复产,全市多部门联动协调,协助配套企业转产急需原材料、领取运输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将百亿元量级的高科技工业项目中航锂电的复工及防疫保障方案精简作为各企业开复工“范本”,并对园区中小企业实施房租“1个月全免、2个月减半”;宁德东侨开发区管委会深化“网格化”服务企业机制,在做好人员信息排查的同时,全力做好区内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尤其是防疫物资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晋江乔丹体育公司采取保留岗位、保留底薪的措施,针对返岗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整了生产计划,合并生产线,充分利用人员保证一定产能。图为近日,晋江乔丹体育公司流水线恢复正常生产。记者 王毅 通讯员 董严军 谢佩龙 摄 26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第四期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25亿元,主要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达产后年产值500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4000多个,计划明年10月投产。 郑宵 摄 截至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85%,其中省级制造业龙头企业复工率超过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