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教(中)与厦门职工代表座谈 台海网11月24讯 (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邓娜 吴文佳)昨天上午,第十届“工体杯”厦门市海峡两岸业余羽毛球团体赛在厦门工人体育馆盛大开赛。来自两岸的37支队伍、288名选手齐聚厦门挥拍竞技,以球会友。 为这场比赛开球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被授予“人民楷模”的国家羽毛球队原总教练王文教。在新中国的体育史上,王文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羽坛教父”、“新中国体育开拓者”,他的出现,瞬间令球场沸腾了起来。 此行来厦,王文教对厦门的羽毛球运动发展十分关心。“工体杯”开赛的前一天,在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市工人文化宫的组织下,王文教还与福建省羽毛球队原总教练、全国冠军林建成共同参加了“我把一生献给祖国”座谈会,和厦门的职工代表、“工体杯”两岸参赛选手代表以及他们的老球友、老朋友们一起,深情回忆了他们的运动生涯,以及新中国的羽毛球发展历程。 谈回国 放弃印尼优越条件为新中国“拓荒” 王文教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印尼,上世纪50年代初是印尼家喻户晓的羽毛球明星。 1953年,王文教随印尼体育观摩团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四项球类运动会。赛后,印尼羽毛球队和中国羽毛球队打了一场友谊赛,王文教以15誜0、15誜6轻松打败了当时的中国全国冠军。 正是这次比赛,让他意识到了中国羽毛球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巨大差距。“我并不感觉到高兴,反而感觉祖国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回来做贡献。”王文教回忆说。 运动会结束后,王文教又随团赴沈阳、上海等多地参观,看到祖国上下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离开印尼、回归祖国的想法也悄悄地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然而,回国谈何容易,这意味着王文教必须放弃在印尼已有的荣誉和优越条件。而且,当时中国并非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成员,王文教回国后,无法参加正式的国际比赛。 但年轻的王文教“铁了心”,1954年5月,他与搭档陈福寿等华侨青年一起,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了祖国,开启了为新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拓荒”之路。 谈发展 推动中国第一支羽毛球队在福建诞生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羽毛球运动几乎一片空白。王文教等人回国之后,国家体委在北京的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组建了临时国家队,并进行全国各城市巡回指导表演。 “我们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的休息时间,进工厂、进学校,举行羽毛球表演赛。只有把这项运动在群众中普及了,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王文教说。为了让群众喜欢上这项运动,王文教想了个办法——使用各种花式打法,像表演杂技一样去打球,迅速地抓住眼球。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羽毛球产生了兴趣。“当时,广东、上海等地的羽毛球发展得不错,他们一直要将我们留下来。可我是南安洪濑四都岭兜人,我一定要回福建。”王文教说。 在他们的推动下,1956年12月,中国第一支羽毛球队——福建队诞生。随后,王文教、陈福寿申请到福建队,并合写了一本羽毛球教材。到1958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成立羽毛球队,皆以这本教材为训练指导。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福建羽毛球队获团体总分第一,王文教夺得男单、男双两项冠军。 谈巅峰 拿下汤姆斯杯,让世界认可了中国 在羽毛球赛场上,汤姆斯杯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男子羽毛球团体赛。拿下汤姆斯杯,让世界认可中国,是王文教的梦想。 1972年,王文教被调往北京负责组建国家羽毛球队,并于1982年起任总教练。也就是那一年,王文教率领中国队前往英国,征战第12届汤姆斯杯比赛。 这届杯赛上,中国队一路杀进决赛,与印尼队争冠。“那次比赛打得很不容易。第一天,四场球我们输了三场,队员们心里不好受,晚上都睡不着。”王文教回忆说,“第二天,刚来到球场,我们就看到印尼队已经在和奖杯合照了,他们觉得这座奖杯是囊中之物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 羽坛教父 中国羽毛球 责任编辑:张薇
相关新闻 羽坛的“冠军相”和国羽的争冠前路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入账两枚金牌,五个单项均打入半决赛。相比今年的世锦赛,中国羽毛球队这场超级1000赛事——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的战绩可以用“触底回升”来形容。 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临近,人们的关注点显然不只是一场公开赛,而是这个成绩所反映的奥运金牌争夺形势和国羽目前的状态。 国羽现状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包揽5金之后,简单地说如今国... 羽坛“教父”王文教首次回祖籍地南安洪濑大洋村谒祖羽坛“教父”王文教昨日首次回乡谒祖,见到亲人感叹道—— “中秋能回乡看看,是真正的团圆” 台海网9月1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记者 陈小芬 庄丽祥 文/图) 月圆人团圆,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团聚一起共叙亲情。昨天,南安大洋村祠堂、村道洋溢着亲人相见的喜悦。国... 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精彩纷呈 福建名将何济霆晋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