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将乐县黄潭镇卫生院,来院治疗的村民一边挂瓶一边晒太阳。张永定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0日报道(记者 储白珊 张永定 摄) 去年这个时候,我因生病在省人民医院住了一个月。入院那一天,和我同龄的主治医生在得知我是记者时,寒暄了一句:“记者很忙哦?天天跑来跑去的。”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是挺忙的。” 不过很快我就为这句回答后悔了。这位医生每天早上8点15分准时出现,花上近3个小时给整层楼病人挨个儿诊察、换药。然后他要抢在午饭前开新药、写出院小结,因为午饭一结束,他就要上手术台了。下午下班前,他要再巡一次病房,常常会因为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拖到6点左右才离开。这样日复一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熟络之后他亲口告诉我:“我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现在,没有休过一天。” 这才叫做“忙”吧?可即便他忙成这样,每天依然有病人抱怨“没人理”。不断有从全省各地穷乡僻壤来就诊的患者,他们每一天都在忐忑中度过多待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钱。除了医药费,来回奔波要钱,吃饭要钱,亲属住宿要钱……面对忙碌的医生一个不耐烦的表情,他们就涌起更多抱怨。我常想:如果,他们能在家门口享受同样的医疗资源,或许,医患关系将会更和谐。 今年的省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非常关注“如何解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一位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县级医院主任医师说,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有病会去医院看,但他们更渴望在家门口就把病治好。因为“当基层群众普遍看得起病时,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就会立刻凸显出来。”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基层医疗机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困难,欠发达地区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解决。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加大财政补偿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投资新体制”等建议。有人详细论述了这套激励机制至少需要三个部分: 一是要有能充分展示出“上升空间”的鼓励内容,用“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是要有明确的经济收入鼓励,让高级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及欠发达地区从事医务工作。 三是要有一定的限制内容,如明确规定“轮训人员在轮训期满后必须回到送训单位”,并体现出相应的违约惩罚。 还有人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模式,通过省市级相应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 在年终岁首展望2012年之际,希望一年后再做年终盘点时,彼此间交换的不再是“问题”和“建议”,而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的一个个鲜活事例,以及实现了“基层群众都能在家门口看好病”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愿校车之殇止于2011 “校车安全”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 新华社发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0日报道(记者 林侃) 2011年,一声声刺耳的刹车声,一条条逝去的鲜活生命,在给全社会带来伤痛的同时,也使“校车安全”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省两会上,“校车”也自然成为政协委员们在关注民生时难以回避的话题。不少委员提交了与校车安全有关的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中各抒己见。 回顾近期每一起校车事故,背后似乎都有难逃一个“1+1”定式,即“学校对学生安全责任的失守”,加上“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因此,委员们纷纷表示,正视问题、厘清责任、细化监管,从而根治校车隐患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校车车况差、车型杂,缺乏营运规范,超员违法行为比较突出;交通安全监管机制未形成,学校、家长、学生、运营者四方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遍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校车运营的扶持力度不够,造成‘私车’盛行……”,黄国先委员通过调研发现我省的校车安全同样存在隐患。他认为,校车安全的建章立制工作亟待建立,“比如校车在接送前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取得道路运输证,且仅限于在规定的等级道路或相应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接送学生。” 近期出台的校车国标自然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谈及有车企质疑照搬美国校车的标准过高,不符合“中国国情”,许多政协委员坚决反对。他们表示,校车就应该以“安全”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车企不应把目光盯在“控制成本”和“校车市场”上。 “政府应加大对校车的资金投入,改变校车市场化的现状,还原校车的公益属性,将规范的校车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这是赵志华委员的声音,在他看来,只有实施校车入市准入制度,加大校车自身的质量检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车安全隐患。 不过在绝大多数委员看来,校车安全问题,绝不是更换几辆质量达标的校车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触及影响校车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仅仅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影响校车安全的“结”就无法打开,“比如管理的缺失,比如无法可依”。 “以超载为例,反映的是就是执行和监管的缺位”,吴智园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违法成本太低,是超载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对此,他建议,可参照酒驾入刑对校车超载予以重罚。张木清委员也提出应为校车安全立法,“明确承担接送孩子上放学的车辆质量、数量、色彩,车内应配备的基本设备,驾乘、跟车人员的素质和工资、待遇等,车辆的购置、管理、运营以及优先路权、特殊鸣笛权等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此外,李滨委员也指出,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校车的优先通行权,允许校车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在未设置校车停靠站点的路段,可以在公交站台停靠;此外,对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带来的校车需求增加问题,政府优先予以资金扶持…… 所幸,会场之外,我省的校车安全工程也已快速启动。省两会开幕前夕,在通报去年全省安全生产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省就宣布要尽快建立校车安全准入标准,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校车管理的职责划分。而在国务院《校车安全条例》正式出台之前,我省也早已将校车安全工程列入“2012年为民办50项实事”中,根据安排,分3年将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现有的非专用校车逐步更换为国标校车,其中今年更换1238辆…… 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事关中小学生和幼儿的生命安全,事关千万个家庭的幸福。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各界人士的献计献策,有了政府部门的真心作为,校车的这条“安全带”一定能系紧系牢。 但愿,如政协委员们所期许:今后不再有惨痛的“校车之殇”上演。 愿“小农水”再显“大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