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不能一味地“输血”,还要帮助当地村民“造血”。在有关部门帮助下,村里引进御皇、瑞恒等5家企业,成立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油茶、树莓、葡萄、黑嘴白鸭、乌鸡、孔雀等特色种养殖。村集体通过投资电站、企业分红等方式增加村财收入。去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年前不足3000元增至13000多元,村财由负债6万元到年收入11.5万元。 “目前,村里已与省农林大学合作,依托岭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建立葡萄、树梅、蓝梅、不老果、猕猴桃自助采摘园,建成孔雀山庄和黑嘴白鸭、乌鸡基地,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全力打造3A级景区。”开源村党支部书记陆则勇说。 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已蝶变成为全省最美休闲乡村、省级美丽乡村。(张尚瑶 张声平 黄起英) “穷山沟”变身“网红”景点 小朋友勇闯周宁苏家山村的丛林穿越项目。 夜幕降临,忙活了一天的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村民苏克强晚饭后便步出家门,到离家不远的村小卖部,与村民们边看电视边聊天,日子过得很惬意。 “以前的日子那真叫苦,家里没钱,房子又破,两个孩子还要读书,在大伙儿面前抬不起头来。”苏克强笑着说,现在靠打零工和在村里的景点卖手抓饼,三层半的新房都建起来了。 苏克强日子的变化,得益于苏家山村农旅融合发展所产生的效益。 苏家山村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苏家山的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是个典型的“穷山沟”。 2007年,周宁县实施“回归工程”,召唤在外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在浓浓乡情的感召下,同年,外出经商有成的乡贤苏文达从长三角回到苏家山,之后当选为村主任、村支书。“那个时候,村里常住人口由原来的300多人剩下不到100人,而且很多村民为了生活便利、子女就学等,把户口都迁移出去。”村支书苏文达感慨地说。为此,前些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着力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水、电、路等问题。 同时,苏文达成立苏氏养殖有限公司,注册益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里的25名困难党员、群众成立“党群联动致富组”,吸纳100多位村民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并给6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绿色生态,发展立体农业,带动群众增收。村民也由此变身股东,当起工人,苏家山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然而,苏家山发展致富的脚步并未停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2016年,借着周宁县全域旅游的东风,苏文达在有机茶基地上空建起了玻璃栈道,随后又陆续建设高空滑索、丛林穿越等户外体验项目,并带动村民返乡发展卡丁车、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一举让苏家山乡村旅游成为“朋友圈”中的“网红”景点。 如今,站在离村子不远的玻璃栈道上放眼远眺,远处,谷深林密,峰峦绵延;近处,茶园葱郁,雨后的清新雾岚在别致小楼和木屋间缭绕。生态美景和互动娱乐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涌而来,嬉闹玩乐,陶然其间。 “火”了的苏家山,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已经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农旅融合带来的红利。 今年60岁的苏克强便是其中之一。“原来到处打工赚的微薄工资,扣除生活费后所剩无几。现在周一至周五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天工资150元,节假日摆摊卖手抓饼,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苏克强说。 依托农旅融合,苏家山变了。宽达8米的“四好农村公路”通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回升到200多人,苏克强等全村13户贫困户在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我们已经实现了让村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下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村民收入再翻一番。”苏文达信心十足地说。(郑文敏) 关键词 造福搬迁 2016年至今,宁德市共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79万人,占省里下达任务109%,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挪穷窝”1.22万人,占省里下达任务101%。 产业引领 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用,仅201 7年就引导3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590户4140人,实现户均增收4825元;引导1 1 7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512户2306人,实现户均增收5634元;引导21 7家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带动贫困户434户1 188人,实现户均增收2109元。 全市有14个村被列为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1 1 7个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201 7年,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拉动间接就业人数30万人;接待游客1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5.3%,乡村旅游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29.7%。 助学助医 201 7年以来,宁德市共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和政府补助共44922人次6538.9万元(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受助建档立卡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8亿元,受助大学生3.588万人次。 2018年1—10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医疗叠加保险10358人,实际发生 医疗总费用6716.67万元,合计报销5491.09万元。其中,自5月实施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政策3221人,实际发生医疗总费用3397.79万元,合计报销3107.20万元,报销比例91.45%,报销水平较之前提高了1 9.61个百分点。 金融扶贫 201 7年争取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投入6.64亿元,市县两级投入扶贫领域资金3.24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用于扶持生产、造福搬迁、整村推进、教育扶贫等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资金6043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额达6.3亿元,扶持1.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52%,贷款总量全省第一。 文化扶贫 每年捐赠帮扶基层款物1000多万元、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展演2000多场,惠及群众140多万人。 扎实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627个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建设,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 挂钩帮扶 全市34名厅级领导率先垂范,每人挂钩1个贫困村和2户贫困户,带动全市1.28万名干部挂钩2.27万户贫困户。选派1 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户、贫困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宜居生活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691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67个;完成1636个村5.48万户改厕,同步完成1580个村污水治理,惠及1 1 1万农村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