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民生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攻坚拔寨 闽东百姓踏上小康征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0
摘要:攻坚拔寨 闽东百姓踏上小康征程,脱贫攻坚;闽东,中国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福建政府网),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

  弹指几十年,今昔大变迁。曾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闽东,精准扶贫,攻坚拔寨,正一步步把贫困落后留在岁月的回忆里。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宁德市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制度和“行动至上”作风,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实施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等扶贫工程,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宁德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领导责任、一线帮扶、政策保障、财力投入、督查考评、执纪监督等工作机制,推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造福搬迁”等。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党委政府勇担当,各级干部志如铁,为的是脱贫路上不丢下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群众。

  30年来,全市累计实现脱贫77.43万人,2017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0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2元,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进展。

  贫困畲村拔“穷根”

攻坚拔寨 闽东百姓踏上小康征程

霞浦东山村的新面貌

  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外墙装修一致,穿村溪流清澈见底,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树下惬意地乘凉……走进东山村,好一派业兴人旺,欢乐祥和的景象,犹如一幅唯美的畲族风情画卷。

  地处霞浦县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413户1560人,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属于老区、少数民族村,与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一样,都是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20多年前,东山村的胡家山和毗邻的二坑、三坪等几个村15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僻深山茅草房内,生活极其贫困。

  1997年和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两次专程深入东山村调研茅草房改造,对茅草房改造作出重要指示。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在省、市、县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东山村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茅草房改造,并将远离主村、边远偏僻的150多户少数民族村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建设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小区”。东山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介绍说。至2010年,东山村先后改造茅草屋、实施易地搬迁155户600多人。

  易地搬迁后,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660多万元,全面实施水、电、路、休闲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不过,安居还要乐业。东山村按照“搬得了、稳得住、发展好”的目标,采取引导海上养殖,近海捕捞;发展山区传统农业项目;引导转移务工三大措施,增加群众收入。其中,依托国家农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从山区村搬入的村民,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海上捕捞、紫菜养殖和加工技术。

  目前,全村共有85户村民从事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3100多万元。全村共合资创办紫菜加工厂14家,年产紫菜干品1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村里还引导农民种植水果,目前,已种植300多亩四季柚、630多亩高优品种茶园,120多户茶农收入明显增加。此外,还借助毗邻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这一地理优势,积极与园区沟通联系,推荐搬迁群众200多人入园就业,增加收入。

  2013年后,在霞浦县委办的帮扶下,党支部对全村12户贫困户,通过成立养牛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12户贫困户于去年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东山村党支部还探索推行“支部联姻、村村联建”的党建机制,将东山、三坪、二坑3个联建村党组织合并,成立东山村党总支,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致富。2017年,东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385元增加到1.84万元,村财从零收入,跃升到22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村寨”、宁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夏斌)

  “五难村”的美丽“蝶变”

攻坚拔寨 闽东百姓踏上小康征程

贫困户在屏南双溪安泰艺术城作画,通过网络销售,获得可观收入。

  “阿球,最近家里都还好吧?”近日,屏南县岭下乡开源村,正在自家养殖场忙活的张久球听到问话,循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便看见挂钩帮扶自己的村党支部书记陆则勇又来家里走访了。

  “好着呢!今年又养了1200多只鸡鸭鹅,卖了不少钱。3年来,光养殖收入就有12万多元,脱贫啦!”阿球望着满地啄食的家禽笑着说。

  笑容的背后是沧桑的过往。“过去8年动了4次手术,一家人靠小饼店维生,是政府的帮扶让我重新站了起来。”64岁的张久球掰起手指,算起了“帮扶账”,“养殖没资金,他们帮扶我2万元;养殖没技术,他们帮助从外地调苗,送我去培训;妻子动手术,他们帮我联系医院,还节省1万多元医疗费……”

  张久球一家的变化,正是开源村美丽“蝶变”的生动缩影。

  山外人也许并不知道,开源村是远近闻名的“行路难、喝水难、灌溉难、增收难、社会进步难”的“五难村”。全村365户1368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8户64人,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后来,由省检察院和宁德市公安交警支队、国安局、武警总队、中信银行五家单位挂钩帮扶开源村,向“五难”发起“总攻”。

  村里要脱贫,得有带头人。省检察院的洪山是第四批下派驻村干部,到开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伊始,经过深入调研走访,他结合实际,创新提出“5+6”扶贫工作模式:“5”即由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市县机关、村党支部、村企业、村合作社5个单位带动;“+”即执行一户一策;“6”即解决生产资金、土地经营权流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致富信心六项难题,最终实现贫困村“摘帽”退出,18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这几年,开源村先后拓宽了开源大道,硬化了村内5条巷道。如今,6.5米宽笔直挺进的开源大道,坚如磐石的防洪堤,修缮一新的村委楼,生动靓丽的3D墙绘,整洁实用的文化广场,温暖人心的便民服务点和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无不展现着开源村的美丽“蝶变”。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