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理念,平潭高质量编制全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邀请台湾、日本的著名规划设计团队,对仙人井等6个景区作了专门策划提升,同时加强旅游业态的培育,初步形成海洋游、文体游、购物游、康养游、乡村游等多个旅游融合业态。 平潭还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坛南湾、石牌洋、仙人井等景区基础配套,建成契合平潭生态风貌的北部廊道一期,形成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平潭持续推进“绿岛花城”建设和“麒麟活脉”水系建设,制定、出台《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办法》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关闭了岛内最大工业企业利亚造船厂,岛内主要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为了打响“平潭蓝”旅游品牌,平潭在热点城市的主流商圈投放“清新福建·平潭蓝”旅游宣传广告,联合百度公司发起“好看·平潭”赶海文化节VLOG挑战赛,蓝眼泪、石头厝、南岛语族考古基地等成为“网红”景点。不仅如此,由杨丽萍导演的《平潭映象》大型舞台剧已累计在全国巡演89场次,覆盖人群超过9000万;“蓝眼泪”奇观则引发现象级追“泪”热潮,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追泪大军”近20万人。 高端旅游品牌项目不断落地平潭。今年9月18日,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与华侨城华南集团就竹屿湾文旅综合体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将打造集滨海旅游、科技创意、生态康养、都市娱乐、文化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此外,邮轮始发港建设、世茂集团大练岛开发、佳源集团南寨山项目等加快启动,旅游项目开发不断升温。 《平潭映象》榕城首映后开启全国巡演。 通讯员 念望舒 摄 产业跨越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新动能 平潭原来是个偏僻的海岛县,经济体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这是平潭开放开发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平潭在经济、社会、行政、对台等领域大胆改革创新,为产业发展“换道超车”铺路。 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大刀阔斧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国唯一实行“实验区与自贸试验区合一、区县合一”行政运作模式的地方。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揭牌,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新模式,4年多来共推出了14批次166项创新举措。今年,平潭新一轮机构改革又整合了片区和乡镇,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平潭注重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入开展“平潭再创业,我们怎么做”大讨论,开展“作风建设大督查”,倡导创新思维、有解思维,干部精气神全面提振。针对平潭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生态存在的问题,今年初平潭实施“社会治理专项提升工程”,实现对基层老年协会规范有效管理,破获平潭“涉黑第一案”,有效遏制非法阻工、盗采海沙、成品油走私等。 平潭在商事登记、投资管理、贸易通关、对台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模式,推出的投资体制“四个一”改革举措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去年,平潭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大集成,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归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并率先实施“一窗通办”,将178项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到一个中心统一受理。平潭还致力于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张网”的大数据中心,加快形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 引凤来栖还需筑巢。平潭注重政策精准扶持,聚焦实验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旅游、影视、电竞等一批产业政策,并针对“岚商回归”出台航运、建筑、远洋渔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快车道”,整合16个部门121项涉企资金补助事项,持续完善招商引资措施与办法。 加快项目落地,平潭切实当好“店小二”。坚持领导招商、感情招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亲自挂钩32个“重点招商、重点项目、重点政策”项目,平潭成立招商与产业促进中心,实行招商项目“一口进、一口出”统一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产业项目月会商机制,努力为产业项目落地创造最便利环境。 如今,平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78.7%的不均衡产业结构起步,现在已逐步聚焦文旅康体、总部经济、物流贸易三大产业,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2.7∶24.6∶62.7,三产占比已经突破60%。GDP从70年前的610万元增长为2018年的25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更是从70年前的不到50万元增长为2018年的118亿元。(记者 王凤山 林霞 张哲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