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墩村的党群议事长廊成为干部倾听民声民意解决民生民困的重要场所 农村工作难,难在哪?为什么难?怎么解决? 在福建省古田县凤埔乡的一个小山村苏墩村,这里的干部群众用60年的时间践行出一个经验——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农村的许多矛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958年,为支持古田溪水库电站项目建设,苏墩村实施整村搬迁。面对艰苦条件,苏墩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开华坚持清晨巡村走访、夜间谈心议事的工作制度,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搬迁移民。 60年一晃而过,苏墩村党支部书记换了好几任,不变的是老书记的“晨巡晚议”工作制度被沿袭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农村党员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推动农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起源 “这是过去的县城,如今都被淹没在水下了。” 在坂中村移民文化馆里,一幅60年前的古田县城老照片虽然斑驳,却能把时光定格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 1958年,为支持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建设,原古田县老城驻地被淹没,古田县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伴随这场声势浩大工程的,还有古田县100多个库区移民村,凤埔乡苏墩村也是其中之一。 安土重迁的村民,投入到移民新村建设工程中,面对陌生的环境,部分村民感到失落不安,甚至心生消沉。 当时,为了解开老百姓的心结,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周开华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巡逻。他大路小路走一遍,挨家挨户访一访,村里的大小事都被他牢牢地记在心上。 今年72岁的老人李南海彼时还是个10岁的孩子,他的记忆里有一件事情与此相关。 一个清晨,周开华敲开他的家门,恰好碰到李南海的父母在争吵。原来家里人口多,粮食快吃光了,李南海父母为了这事正发愁。周开华发现问题后,就悄悄记下来,当天晚上党支部就专门开会研究,最后决定先从集体仓库里预调粮食,解决他家的燃眉之急。 “老书记雪中送炭,这事让我们一家人特别感激村干部。”李南海说。 谁家的粮食没有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谁对村里的事务有意见,党支部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晚间,待群众劳动结束后,党支部又组织党员和群众集思广益,民主商议村集体事务。在经济落后、通讯不畅的年代,苏墩村党支部书记周开华的这套工作方法虽然看似“笨拙”,却简单实用,他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村里的大事小情,了解到群众的真实诉求,并在第一时间帮忙解决。久而久之,苏墩村逐步形成了村里特有的“晨巡”制度,并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移动堡垒”,这一做法也深受群众的肯定和热赞。 (责编:吴舟、陈蓝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