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价格事关民生大局。近期,随着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群众觉得“菜篮子”沉了。据商务部监测,8月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29.58元,同比上涨47.8%。农业农村部9月3日发布的监测周报显示,8月26日—8月30日,16省(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5.63元,环比涨9.3%,同比涨92.3%。南宁部分地区甚至推出每人每天限购2斤平价猪肉的限购票。 猪肉价格涨得太快,但是该吃还得吃,导致居民生活成本有所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7%,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最近一周(9月2日—8日),仅在微信平台涉及“猪肉价格上涨”的各类帖文超过5200篇,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人次。有网民通过社交媒体编发各类段子自嘲“吃不起猪肉”,吐槽之余心里更盼着猪肉价格能够早日回归“亲民价”。 对于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话题,网民心态较为敏感,在互联网繁杂信息交互之下,一些地方频繁出现关于猪肉的网络谣言扰乱人心。例如9月3日,一段网络短视频反映江苏如东出现“冻死猪”“病害猪肉”,经当地调查,实则一畜产品公司将冷冻暂存的屠宰环节病害猪肉及其病害产品清理出库,等待统一收集装车作无害化处理。另外,有网民声称“非洲猪瘟疫苗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养殖场户投入使用”,对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辟谣表示,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目前市面上只要出现“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甚至进口苗”,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都是非法疫苗,均应按假兽药处理。再比如,南宁猪肉限购政策之后,微博上流传开了“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平价猪肉每人每日限购2斤”的假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指出,针对猪肉价格高涨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正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有望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有必要做好信息沟通,消除市场恐慌情绪。 关于猪肉价格今年为何上涨,舆论场议论纷纷,一些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的个人观点在各大群组圈层传播。国内各大主流媒体通过记者调研、专题评论、采访权威机构等形式加强了解疑释惑。《人民日报》9月9日刊文《物价平稳有基础 生猪养殖渐恢复》指出,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叠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肉市场供给偏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介绍,一些养殖主体对市场预期不稳,在该补栏的时候未能及时补栏,生猪存栏量下降。知名新媒体“侠客岛”分析认为,这次猪价波动,直接原因和非洲猪瘟影响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环保、土地等综合因素。一些媒体还呼吁做好市场价格监管,坚决防止信息扭曲、市场失灵、哄抬物价造成猪牛羊鱼禽等联动涨价。 为了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稳市场。一方面,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目前大部分省份的疫区已全部按规定解除封锁,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加快恢复生猪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加快生猪产能恢复。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明确五大举措,包括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地方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等。从地方来看,四川、福建、湖北、江苏、广西等十余省份也已出台措施。新华时评文章指出,一定要按中央要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允许超越法律规定,以环境整治之名,一刀切拆圈推栏,把生产生活与生态对立起来,人为打破养殖业与市场供需周期,造成新的市场波动。新华社记者走访一线养殖企业发现,受高盈利驱动,近期疫情较平稳区域的养殖户信心明显增强。在政策帮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预计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猪肉价格也将逐步回落。希望这些稳定人心、稳定预期的措施和建言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