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源于创新 按语 开好局,起好步,人的因素最重要。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把握中央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全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级各部门立足职能、立足岗位,以坚定的信心、攻坚的勇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做工作。 承担经济综合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在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这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队伍,始终秉承“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精神,无论是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严明政治纪律,强化作风建设上,都凝心聚力、精益求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双双实现翻一番,重点建设和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为构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们中的一批优秀代表,在全国财政系统“双先”会上得到表彰。为了弘扬我省财政系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传统、好作风,本报从盎然生机的财苑中,撷取几束鲜艳之花。 提升源于创新 ——看山区穷县武平的财政发展轨迹 武平县财政局“一班人”深入企业调研。 武平县是福建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0年前,财政收入一直处于省内各县(市、区)垫底位置。面对窘境,武平财政人以不甘落后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山旮旯贫困县崛起为闽粤赣边的一颗新星。 “十二五”期间,武平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4.2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10.2亿元,年均增速19.1%,居闽西老区7县(市、区)前列。 巧作“蛋糕” 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哪? 武平财政人不断调研、总结、分析县情,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利用自身优势,优化政策导向,整合资金资产,升级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产业”的建议,并立刻得到采纳。 针对水泥企业小而散、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状况,武平选择培植“财源”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传统水泥产业的升级改造。财政局在整合上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筹措用于淘汰落后产能的县级配套资金,2014年全面完成关闭水泥产业落后产能任务,并将重组整合的矿山资源倾斜于技术更为先进、环保标准更高、产出效益更好的新型水泥生产线上。财政还通过设立担保基金、风险补偿金,为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37.2亿元,为45家企业担保责任余额5.3亿元,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显现。 武平的第二突破口是打造新兴产业。以打造“海西不锈钢生产基地”和新兴产业为目标,2012年以来,武平先后筹措20多亿元,完善产业园区设施,以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引进新型显示企业和不锈钢产品深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到2015年底,武平已拥有亿元企业47家,超10亿元企业12家。同时,建立财政资金以存引贷、引银入武等激励机制,有效推动金融业发展,金融业实现税收每年增量近千万元,2015年全县贷款不良率为0.5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围绕“生态绿色发展”的思路,财政局适时建立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机制,并推出农业担保基金和贴息政策,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引进臻富果汁、安兴农业、中天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地,有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绿色财源”路子形成。 如今,发展成效充分显现。2015年,武平“一园两区”已入驻企业149家,实现产值102亿元,年创税收3.3亿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锐意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武平财政坚持创新发展,改革脚步从未停止,通过机制创新、体制调整,闯出一条摆脱财政困境之路: ——在全省率先设立乡镇财政服务中心,对财源较多、发展较快的乡镇实行激励机制,对财源缺乏、发展较慢的乡镇实行基本财力帮扶机制,长期以来财政体制“基数+增长”的模式带来的弊端得以有效解决,促进县乡共同发展、乡镇均衡发展。 ——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口径细化预算管理与资金统筹相结合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将上级专项资金、资产盘活资金、政府债务资金等与本级预算资金一并统筹纳入预算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细化工作,使每一笔支出都细化到具体项目。 ——及时推出一批涉及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改革举措,实施政府性投融资资金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分离改革,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控无立项、无预算、超预算项目建设,让项目资金拨付有预算、有时间、有节点。 ——在全省率先开展预算绩效考核试点,对124个预算单位项目都推行绩效管理,实现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全覆盖,连续两年在龙岩市绩效管理评比中获第一名…… 提升源于创新。武平县财政局面对近年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扣改革创新主旋律,通过一系列促发展、调结构的改革,“财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