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7月28日电(记者 王志艳)七月的烈阳高照,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2000多亩葡萄种植大棚整齐排列着,枝蔓交错,绿叶掩映下,阳光玫瑰、巨峰、黄蜜等品种挂出了成熟诱人的果实。 正值葡萄上市的季节,最近,象环村村民陈贵龙,早晨9点之前、傍晚之后都在自家的葡萄园忙活儿。订单量大时,他基本得忙上一宿,以保证新鲜采摘的葡萄,一天之内能送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客户手中。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葡萄种植园航拍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赛岐镇党委书记蔡玉龙向记者介绍,1984年,赛岐象环村村民陈玉章等人大胆先试先行、开拓创新,率先引进巨峰葡萄品种,从此改变单一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模式。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赛岐镇也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 从最初在象环村试种6亩巨峰葡萄,至今36年。福安葡萄产区已遍布全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以及周边山区县市,种植面积近7万多亩、约有2万多农户从事葡萄生产、3000多人从事葡萄营销和产业服务,仅赛岐镇象环村现种植葡萄2350亩。 早期赛岐葡萄销售市场仅限于福安市内及邻近区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线上电商物流的发展,赛岐葡萄“冲出”福安,走向全国,还远销海外。 “福建省内可以次日送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可以实现冷链运达,保持果品新鲜。果农也不再局限于线下交易,他们可以通过淘宝、微商等形式直接对接客户。”蔡玉龙说。 今年57岁的陈贵龙种植葡萄已有四年,过程颇有些“励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19岁时因病理性原因左腿截肢,遭受了巨大的人生考验,多年生活贫困。 57岁的象环村村民陈贵龙(新华网 王志艳 摄) “开过小三轮车、摆过菜摊,口袋里从来没装过100块的大钞票,都是零零碎碎的小钱,孩子们上学的钱都要靠借,2016年以前家里一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陈贵龙屈服,娶妻生子,他用仅有的一条腿坚强地撑起了一个家。 2016年,他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获得了政府的家庭年补助、生产发展资金和子女助学金等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