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共福建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新時代新福建治理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的專家老師、干部學員對標全會提出的目標任務,結合研究方向和職責職能,就推進新時代新福建治理現代化要怎麼干作了積極思考。 平靜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跨地域職業流動加速,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漸顯現,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的明顯趨勢。如何將社會養老工作做好、短板補齊,已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民群眾迫切期盼的重大民生問題。 福建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全面覆蓋,加快補齊短板,完善供給體系,把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落到實處。”在此,本文以建甌市養老服務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例,提出完善福建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甌市養老服務機構基本情況 建甌市總人口55.28萬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10.001萬,佔總人口數18.1%。全市現有養老機構(含鄉鎮敬老院)17家、村級農村幸福院86所、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7個、居家養老服務站22個,機構養老床位數3077張。目前,建甌市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數30.77張﹔村級幸福院覆蓋率為35%。醫養結合還處於起步階段,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僅有1家,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年齡偏大,護理技能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來,建甌市積極探索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的運營模式,激發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和項目建設。2014年3月,建甌市第一個民辦醫養結合項目“建甌市建州老年康復醫院”投入運營。2018年5月,光大百齡幫(重慶)康養產業集團在建甌市設立,以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康復醫療、智慧養老、養老培訓六大業態相融合,用標准化體系驅動服務升級,為老年人提供全齡化、一站式、多品類的康養服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二、養老服務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當前,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還比較突出,體制機制不夠順暢、養老服務基礎較差、服務人才短缺。 1.養老機構准入、退出及監管機制體系不完善。一是公建民營的引進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如何做到既保証公開、公平、公正,又避免惡性競爭,需要民政部門認真研究的一大課題。二是養老機構行政執法主體不夠明確,造成無証經營的養老機構變成“真空地帶”。三是缺乏統一規范的老年人護理等級評定標准,護理等級和服務內容由服務機構來確定,隨意性大,不利於養老服務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2.機構養老服務設施配備不足。閩北山區養老服務產業起步較晚,機構養老主要是依托公立福利機構來開展,普遍存在規模小、床位少、設施陳舊、消防設施改造困難等問題。民辦養老機構因建設資金成本高,投資回報少,發展也較為緩慢。農村名義上的養老服務機構—鄉鎮敬老院普遍存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存在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入住率偏低、服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3.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服務單一。一是城市社區主要是利用小區配建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由於管理主體不明確,服務人員多由社區居委會人員兼任,受人員、經費、業務水平的影響,服務內容單一,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料服務的功能。二是農村主要是利用閑置校舍、廠房、舊禮堂、舊村部等村集體閑置資產建設農村幸福院,目前還存在著省上補助項目數量少、覆蓋面低、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建設標准不夠統一、具體、明確等問題。 4.醫養結合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度還不夠。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設置審批和管理,醫療服務由衛計部門主管,醫保支付政策由醫保部門制定。造成各相關部門在推進醫養結合時,協調統一、橫向整合資源的優勢沒能充分發揮。以建甌市建州老年中心為例,入住養老護理樓的老人如果要走醫保報銷渠道,必須要轉住到同一棟大樓的康復用床,這既加大了機構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也不利於老年人的健康。 三、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標,以建甌市作為樣本點,就如何完善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完善養老機構准入、退出機制。應盡快修訂相關政策法規,積極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機構准入、監管和退出機制。在准入、退出、監管機制上,應當鼓勵公建民營、支持養老機構規模化、連鎖化發展。在養老護理等級行業標准、安全設施配建標准等方面應給予細化和規范,讓從業者和行業主管部門有法可依。 2.要加大民辦公助力度,激發民營資本活力。民辦養老機構改變了社會福利事業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單一的局面,緩解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改善了公辦養老機構投入不足和床位緊缺的現狀,解決了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問題。以建甌市社會福利中心為例:2018年引進百齡幫(重慶)康養產業集團實施“公建民營”,由於配備了專業的管理團隊和護理人員,適老化服務設施完善,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開業以來,推出的床位供不應求,社會反響極好,獲得老百姓的好評。通過推行“公建民營”模式產生的示范效應,可倒逼還處於低水平服務階段的養老機構,從而全面帶動養老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現階段,福建省已初步建立起機構、社區、居家“三級聯動,中心帶站”模式。因此,可以借鑒光大百齡幫管理理念及運營模式,通過試點先行,逐步推廣。同時,要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鄉鎮敬老院可在基本滿足為“五保”老人提供服務的前提下,將富余床位向社會開放,實行公辦、民營雙軌制。以建甌市為例,為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2017年對全市14所鄉鎮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和機構許可設立工作,因達到了社會化運營條件,對民辦養老機構吸引力較大。目前已有10個鄉鎮的敬老院實施了“公建民營”。通過社會化運營,管理水平和入住率均得到提高,10所公建民營敬老院入住率達到5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