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安(昌吉)纸业所在的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看到了一条“泉州路”,13家福建援疆企业分布左右。恒安纸业、台亚塑胶、新铝铝业、华益管道、亚通管业……都由援疆干部牵线引进。得益于福建活跃的民营资本,这条路见证了“产业援疆、百姓受益”的幸福内涵。 产业援疆,盯紧全国招商资源。2018年9月,在福建援疆前指的运作下,企业家昌吉行——产业援疆与产业发展圆桌会议举行,林毅夫、侯云春等经济学家和张水利、腾达、张新等企业家,以及北京、福建、新疆等地345家企业代表参会。会上,福建援疆前指助力昌吉州揽获20个重大签约项目,总签约额199.73亿元。3年来,援疆干部还带领招商团队到全国各地推介昌吉,招商引资。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援疆工作队推动落地产业援疆项目127个,到位资金84.29亿元,新增解决就业5300人,其中新疆籍3500人。受益于产业发展,2018年昌吉州实现新增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率先在全疆实现村村收入过万元。 见物见人,血浓于水,交流交往交融结硕果 一切为了人民,是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厚植民生,才能凝聚民心。福建省“十三五”共实施援疆项目239项,安排援疆资金21.63亿元,其中安排民生领域援疆资金占比达82%。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项目援疆之外,围绕昌吉百姓就学、就医等需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倾情运筹,坚持“组团式”智力援疆,通过传帮带本地教育、医疗、农业人才,为昌吉留下一支薪火相传、永不带走的民生队伍。 坚持教育援疆,116名各学科的教授、特级教师等专家被选派至昌吉,培训当地师资。在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来自厦门的6名优秀教师“组团”为新成立的厦门理科实验班学生上课。2018年高考,“厦门理科实验班”取得骄人成绩,全班42人有39人上了本科线,高考总分平均高出其他平行班21.8分。 在福建援疆医疗专家团的帮助下,2019年4月,昌吉州中医院成立了脑病科;2019年10月,昌吉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成立……2017年以来,来自福建的援疆医疗专家,带来了90项填补自治州技术空白的医疗技术。 133名福建援疆农业技术人才,用4个半月培训当地28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引进160个新品种。 与此同时,援疆公安干警牢记使命、勤勉履职,着力维护安定稳定。 工作之余,是亲情与爱心的联结。在昌吉,第七批197名援疆干部一到新疆,个个都与当地困难家庭结成亲戚。援疆干部与昌吉亲人们每月都同吃同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闽昌亲人”结出信任与爱的果子。 在3年的援疆时光里,福建援疆干部人才调动社会资源,聚力脱贫攻坚,温暖故事不断上演—— 一份“家庭圆梦行动”的爱心,让1100余户村民喜获价值120万元的圆梦礼物; 一声“筹集助学资金”的号召,使数以千计贫困学子能够安心在校就读; 一个“用阅读点亮边疆孩子的未来”的行动,让高品质的阅读成为孩子们改变命运的窗口…… 爱人者,人恒爱之。福建援疆的深情付出,收获了昌吉人民满满的认可和感动。 在二十里店村,记者看到,福建援建的文化演艺中心福建楼里,村民们除了表演当地舞曲,还唱起红歌、京剧和闽南语歌曲,用歌声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对福建的厚爱。 闽玛生态村,是福建省援建的第一个高标准牧民定居新村,也是全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玛纳斯县委副书记、福建省援疆三明分指挥部分指挥长朱昶凯介绍,多年来,三明市的援疆干部在乱石滩上开垦出一座牧民定居新村,2000多名牧民搬进了宽敞亮堂、水电暖齐全,并配备有牲畜暖圈、温室大棚的牧民定居房。对于这样的变化,村民感恩在心。 哈萨克族老党员努尔哈力巴依乌扎克入党46年了,他的外衣上总是佩戴着党徽。去年,他最小的女儿、27岁的阿娜尔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女婿都是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的画面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我希望我能够看到建党100周年时的盛况。”努尔哈力巴依说。 闽水天山,万里情牵;闽昌团结之花,幸福绽放。(记者 阮锡桂 游笑春) 记者手记>>> 留下担当与智慧 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游笑春 闽水天山,相距万里,因对口而结缘,因援疆而交融。 采访援疆,一路走来,留下一路感动,也留下一路思考。 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中,有的多次援疆,有人援藏后再援疆,他们均克服了家庭的种种困难坚守在塞北边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的选择? “为国担当,为疆奉献,为闽争光,为己添彩”,在指挥部看到的这句标语,记者找到了答案。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黄鹤麟总指挥长表示,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这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正是凭着这股担当,197名援疆干部来了,数百名医生、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公安干警也从八闽大地汇聚而来,援疆人数远远超过前几批。 面临维稳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管理最严、下沉最深、回家最少”,成了第七批援疆工作的真实写照。但这三年也是干部锻炼最大、援疆成效最好的三年。 福建援疆历经20年,成效斐然。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成为第七批援疆工作的重要使命。 第七批援疆工作队梳理制定了援疆项目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队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使得历届援疆工作一些好的做法成为制度性安排。工作队还总结了“福建援疆工作六点启示”“产业援疆六点启示”,形成报告,以资参考。 今年10月,第七批援疆工作指挥部自加压力,布置了五项调研任务。围绕昌吉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提出《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昌吉州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思考及建议》等五个重点课题,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文明创建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