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民生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漳州龙文为民办实事:“小确幸”里的“大民生”(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14
摘要:“都挺适应的,在龙文就业和小孩读书都很顺利,政府的政策很好。”张盛财表示,今年九月,由于学区重新规划,他的女儿张闽依转学到新建的蓝田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转学与否,当时是有征求我们的意见的,我们觉得

  “都挺适应的,在龙文就业和小孩读书都很顺利,政府的政策很好。”张盛财表示,今年九月,由于学区重新规划,他的女儿张闽依转学到新建的蓝田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转学与否,当时是有征求我们的意见的,我们觉得转过来一是离家更近,接送方便,另一个是觉得新学校的硬件配备齐全,设备先进,我们挺满意的。”

  “学校里的交互智能平板电脑很先进,上起课来可有趣啦!”现如今小学四年级的张闽依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到学校上课,“下课后,我可以去室外的乒乓球桌打球,放学后还能参加学校举办的非洲鼓社团,有趣极了。”张闽依兴奋地说。

漳州龙文为民办实事:“小确幸”里的“大民生”

在龙文区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在新校园里快乐就学。

  据悉,蓝田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于今年秋季投用,该校办学条件优良、设施完善、师资过硬,还与福建省示范小学——漳州市实验小学签订了联谊共建协议。目前,该校现有学生6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了一半以上。“学生们来自不同地方,在行为习惯、文化基础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学校管理主要是先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发区二实小校长蔡燕贞说。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龙文区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就学成了这些人的“头等大事”。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龙文区坚持“一同上学、一视同仁、一个都不能少”和“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原则,认真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仅2019年秋季,龙文全区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人数便达10452人,占全区中小学学生的38%,政策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市二实小龙江分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该校学生总数达90%,蓝田开发区实验小学占85%。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五年,龙文区不断优化调整教育布局,建成投用漳州一中龙文分校、龙师附小龙文校区等14所学校,新增学位近两万个;保留布局调整后13所小学闲置校舍,首期改建为6所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目前,全区已拥有幼儿园109所,小学13所,中学4所,并“双优”通过省级教育“两项督导”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善。

  “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张盛财说。

  镜头四:

  陈曼华的“慢幸福”

漳州龙文为民办实事:“小确幸”里的“大民生”

在龙文区一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下棋。

  1960年代末,国家将大批军工企业迁往内地,有关部门在龙岩市长汀县规划建设了一家隐秘的兵工厂——福建红旗机器厂,生产高射机枪等武器。从1969年到1986年,该厂为国家制造了一大批特定年代的军用装备。八十年代中期,在滚滚而来的“军转民”浪潮中,这家大型军工企业撩开神秘“面纱”,开始军工转民用,生产纺织设备,大批工人跟随工厂整体搬迁到漳州。今年65岁的陈曼华便是这其中一员。

  “转眼30几年过去,我也算半个漳州人喽!”如今,家住毅达阳光小区的陈曼华已退休多年,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日子。

  早晨八点将读一年级的孙女送到小区对面的二实小景山校区就学,随后“转战”附近的景山菜市场买菜,紧接着回家为上班的儿子儿媳准备午餐……工作日的上午,总是忙忙碌碌。午餐过后,陈曼华便会来到位于小区内的老年人“专属基地”,悠闲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慢幸福”。“打麻将、跑步、健身……在这里,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来。玩累了隔壁休息间还有专门的床铺,非常方便。偶尔家里人不回来吃饭,我就打电话跟养老中心报餐,中午过来这边吃。老年人也要活得潇洒一点嘛!”陈曼华调侃到。

漳州龙文为民办实事:“小确幸”里的“大民生”

近两年,龙文区共新建城市环保公厕27座,总投资618.8万元。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城市公厕73座,基本实现“布局科学、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目标。

  她口中所提及的“养老中心”,便是成立于2017年12月的毅阳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据了解,该中心由政府筹资70万余元建设,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配套厨房、餐厅、卧室、棋牌室及各类健身器材,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保健康复、文化娱乐、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中心隔壁为内设中西医诊疗室及药房的毅阳社区卫生服务站,站内选配多名全科医生及护士驻点,保障在日间照料中心活动的老人随时可以免费体检及看病,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头疼脑热的时候,在这里就可以看病解决,医保还能报销,真的非常方便。”陈曼华说到。

  近年来,面对扑面而来的“白发浪潮”,龙文区创新服务,主动作为,不断优化养老供给,社区养老、就近养老快速发展,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仅去年,该区便投入2700多万元,建设了4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所农村幸福院,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就近养老产品和服务。

  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推出一批养老服务补短板项目,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区所有镇街,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所有社区,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能力向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美好愿景从梦想照进现实。(通讯员 张小惠 康丽红 沈鹏昊 李杰 记者 苏海森 文/图)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