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军事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军事训练报道重在讲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14
摘要:提 要: 从新闻的本源上说,军事训练报道就是有选择地向受众讲述练兵场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合理运用讲故事的表现手法,是改进训练报道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要防止“泛故事化”,更要防止讲故事落入“雷区”。 关键词: 训练报道;讲故事;表现艺术 热火朝

提 要:从新闻的本源上说,军事训练报道就是有选择地向受众讲述练兵场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合理运用讲故事的表现手法,是改进训练报道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要防止“泛故事化”,更要防止讲故事落入“雷区”。

关键词:训练报道;讲故事;表现艺术

热火朝天的练兵场,向来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主战场”。加强和改进军事训练报道, 是新时代推进部队练兵备战工作的迫切要求, 也是改进文风、提升军事宣传质量, 增强军队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客观需要。可读性不强、吸引力不够,是长期以来军事训练报道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浅表化、套路化、技术化、热闹化的报道模式,制约了训练报道的质量提升。解决这些问题,学会讲故事是一个有效途径。

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讲好练兵故事是改进军事训练报道的重要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主席又对军队媒体提出要求:“结合部队强军实践,讲好强军故事。”强军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兵故事是强军故事的核心内容。以新闻作品的形式,把部队练兵场上生动的故事呈现给受众,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于故事对新闻作品的重要性,中外新闻界有较为一致的认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们有一个口头禅:“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上帝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新西兰的著名学者艾伦·贝尔曾给记者下过这样的定义:“记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我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很认同这种观点,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论断比较有代表性:“记者就是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新闻思想的交流与交融,我国新闻界越来越重视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传统报道理念和报道手法的藩篱逐渐被冲破,大批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呈现在媒体上。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故事化的报道方式的运用日益普遍。

故事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有助于使受众产生共鸣,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好不好,最终评判者是受众,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必须首先考虑怎么吸引受众,再去体现价值导向。受众不爱看,再好的导向也难以实现。报道中有了好故事,生硬、单调、枯燥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新闻作品就能实现有效传播。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进而影响受众,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是个有效途径。

梳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训练新闻,尤其是那些获全国、全军奖项的作品,发现大部分作品都注重讲故事。合理运用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是这些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军事训练报道中讲故事需要艺术,恰到好处地讲故事能为训练报道增色

在军事训练报道中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学会取舍、量体裁衣。部队练兵场每天都发生大量的故事,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为新闻报道所用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新闻作品与“故事集”的最大区别,就是追求新闻价值、传递新闻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叙述故事,更不是随意地堆砌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首先要选取有新闻价值的故事。具体到训练报道中,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训练指导思想、官兵训练作风、部队训练成果等新闻信息的故事。一些作者从训练场回来,时常是采访本上记了不少场景、收集了不少故事素材,但写起稿来不知从何下手。很显然,这是因为没有掌握取舍艺术,对训练场上的故事“富矿”不会甄别,分不清哪些是“好料”,哪些是“矿渣”。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学习新闻和训练常识、掌握训练规律、增强新闻敏感等方面下功夫。其次,在报道中讲故事要详略得当,根据报道的体裁、作品的篇幅等对故事进行裁剪。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有时候一个故事就是一篇报道。新闻名篇《“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 “红军指挥”越练越过硬》中讲述的故事,都是能够传神刻画“蓝军司令”王聚生人物形象的鲜活事例,而不是一些琐碎之事。其中,短的只有“别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电话”这样一句话,文中两个骨干事例,一个117字,另一个264字,可谓详略得当、裁剪有度。按说,任何一个指挥员,在训练中都会经历大量故事,但此文作者的取舍成就了这篇报道。做不到取舍得当,训练报道就成了记录训练过程的“流水账”。

发现好故事须抵近训练一线,呈现好故事要运用现场细节。关于新闻好作品,一位知名媒体人曾精辟概括为:“好的发现+好的呈现”。新闻人要有好的发现,必须抵达现场。要捕捉和挖掘部队训练场上的好故事,就要离炮火硝烟和参训官兵近些、再近些。一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走马观花,先到部队转一圈,然后要几份训练总结材料就写稿,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怎么可能有故事性?即便是有故事,也大都是作者“估计加推测”的伪故事。2017年1月,《解放军报》、中国军网等媒体联合推出了一组部队冬训的新闻报道,其中有篇广受好评的稿件《雪战“钢锯岭”》,讲述了下士申恒力在冬训对抗演练中一个人消灭52名“敌人”、最终守住阵地的故事,以“一个人的激战”来反映部队冬训的对抗性。据了解,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跟随冬训部队在雪地里摸爬滚打近一周,与参训官兵同吃同住。抵近训练现场的细致观察,是作者成功捕捉这一典型故事的关键。有了好故事,该如何呈现呢?重中之重就是运用细节,增强故事的现场感。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也许是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种气味,或者是一句话。这些细节,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能折射出时代特色。记者不是兜售故事的“商贩”,而是把读者带向新闻现场的“导游”。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我舰载机首次夜间行进间着舰成功》中,作者没有太多渲染铺成之辞,而是大量运用现场描写,讲述舰载机夜间着舰的细节,令读者身临其境。这些现场细节描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

人是故事的主角,讲好训练故事不能忽视人物这一核心因素。新闻是给人看的,能够吸引受众、引起心理共鸣的,往往都是人的故事。军事记者采写训练故事,媒体编辑处理训练稿件,都要树立“主角是新闻故事的核心和灵魂”的理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找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什么人?然后再说明发生了什么事。这样,才能让新闻报道具有故事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一些训练自发来稿之所以不被采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通篇都是干巴巴的经验做法,找不到几个具体的人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见人见事”。2012年2月8日,军报刊发的精短训练稿《风雪野炊,品味军人这碗饭》,讲述了参加千里野营拉练的武警新兵在-24℃的气温下野炊的故事。在这篇不到700字的短新闻中,作者记录了几名干部战士在野炊现场的神态、动作和话语,讲述了发生在几名新兵身上的故事,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军事训练报道要防止“泛故事化”,更要防止讲故事落入“雷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