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第一”离“战场打赢”有多远 8月13日,在“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综合赛中,中国队战车急转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裴楠/摄 8月15日,随着“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接力赛最后一辆战车抵达终点,“国际军事比赛-2019”库尔勒赛区4项赛事圆满结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四大洲12个国家的500多名军人,在茫茫戈壁展开沙场竞技、巅峰对决,为全世界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盛宴。中国参赛队在激烈比拼中,共夺得12个单项第一、4个团体第一,囊括了库尔勒赛区4个项目的所有金牌。 今年是陆军连续第三年在库尔勒赛区举办国际军事比赛,与往年相比,今年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融合办赛进一步拓展。为期12天的赛事,各国军人在更高舞台上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互学互鉴,库尔勒赛区的吸引力、影响力逐年提升,已经成为本地区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赛场夺金固然可喜可贺,战场制胜才是最终目标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接连几天,“安全环境”项目参赛队员、某红军师下士甘建超连续获得金牌。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他,经过与战友的密切配合,包揽“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射击赛和接力赛3项冠军。 冠军来之不易。备赛期间,他和队友们天天泡在戈壁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毒服练习观毒、判毒和侦毒,几乎每天都得用掉几百支侦毒管。在人员火力突击区,通过索道这个障碍时,别人都能双手抓住上面的绳索前进,身材矮小的他却无法双手抓绳前进。为了不影响速度,他独创了单手抓绳通过的方法,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个短板。 “拿到冠军只是起点,我更看重的,是将来在战场上侦毒判毒,保卫战友们的生命安全。”比赛结束,年仅21岁的甘建超在面对众多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赛场终端是战场,战训一致是各国公认的通用法则,只有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按照打仗逻辑设计比赛项目和裁评规则,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贯彻落实到办赛参赛的全过程,才能促进练兵备战往深层次发展。 越障高度设为战车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靶标距离近乎武器最远射程……与往年相比,今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难度大大增加。项目裁判长苏荣介绍说,这些都是根据装甲步兵战车作战运用的特点设置,目的就是检验装甲车的作战能力极限值。 “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根据防化兵的任务实际,增加了化学试管反应和对指定物质进行洗消等项目。同时,在人员火力突击区,“被毁的房屋”和索道、涵洞等障碍均让人耳目一新,但都是未来战场上极易遇到的障碍。 “晴空”项目在高射机枪对装甲目标射击课目上,射击方式由单发射击改为点射,使用子弹数量由30发减少为20发,射击次数由15次减少为5次。同时靶标迷彩紧贴库尔勒戈壁环境实际,大大增加了射手搜寻的难度,加上射击不允许使用曳光弹,给射手带来不小的挑战。 赛场之变,就是为了更加贴近实战。多次带队参加库尔勒赛区国际军事比赛的白俄罗斯中校亚历山大·列维表示,今年的比赛难度加大,对他们贴近实战练兵更有好处,他们会把比赛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带回国内,为部队训练水平提升提供借鉴。 “只有平时多挑战极限,战时才会多一些战胜敌人的底气实力。”谈到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苏沃洛夫突击”项目参赛队员黄晓龙显得淡定从容。今年,他和队友们默契配合,以16分12秒的成绩刷新了单车赛纪录。他说,回去后还要多总结经验,把心得体会传授给身边的战友。“因为根据规则,参加过比赛的队员不能再次参赛,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而对自己来说,希望下次胜利是在战场上。” 把简单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 自动机,重达76.8公斤,被誉为高射炮的“心脏”。分解自动机无异于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 根据“军械能手”项目高射炮修理赛规则,队员需将它分解成不少于76个零件。同时,拆卸期间每掉1个零件,罚时10秒,没按照规则完全分解高射炮自动机,每个零件罚时30秒。 8月7日的比赛中,中士王小强、何彪,下士李玉贵3人分工协作,忙而不乱。在他们手中,几分钟前还毫不起眼的零件,一转眼就成了有威慑力的兵器。透过大屏幕,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战士们手上厚厚的老茧。这些老茧,对于平均年龄25岁的队员们来说,是他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印记。 “只有练出‘肌肉记忆’,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从容应对。”中士王小强告诉笔者,平时训练中,他们要提着沉重的自动机练习500米往返跑,甚至练习闭着眼睛拆卸和组装机器。组装自动机时不能出现一点误差,稍有偏差,炮弹就发射不出去。 “战斗力是人与装备的结合,只有精通手中武器才能打胜仗。”“军械能手”项目中国队教练员刘志文介绍说,他们夺第一的秘诀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字“练”。只有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靠着双手与钢铁之间建立出的感情,才能练就队员“拿起工具能修理,拿起武器能战斗”的硬功。 “把简单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这个道理,其他国家的参赛队员同样深有体会。 8月6日,在“晴空”技能赛赛场,第一个出场的埃及队,在发射第一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对高速靶弹进行迎攻射击时,便打出了精彩的“空中开花”,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 比赛中,埃及队员用的是我方提供的“前卫2”便携式防空导弹,导弹为触发引信,只有与目标接触才会爆炸。而根据规则,长0.3米、直径0.12米的高速靶弹模拟的是巡航导弹,靶弹比巡航导弹体积小很多。导弹与高速靶弹在空中交会时,直径范围在5米以内即可视为命中,打出“空中开花”难度极大。埃及队能够第一枚导弹就打出“空中开花”,可以说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 比赛结束,埃及参赛队员介绍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出色发挥,得益于平时的刻苦训练,“最重要的是找到那种感觉,深刻在头脑里的感觉!” 公正透明立起办赛品牌口碑 “建议暂停比赛,复核结果!” “苏沃洛夫突击”项目裁评室里,俄罗斯裁判员皮缅科夫的提议,让本就紧张的比赛更增加了几分凝重。 8月4日,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赛区的首个开赛日,“苏沃洛夫突击”单车赛第一车组比赛刚结束,辅助裁评系统便显示出判罚成绩。 拿到成绩,皮缅科夫有些怀疑,赛场上有12个障碍、2个射击地段,大大小小的评判点多达上百处,怎么会这么快就出来成绩?于是,他提出现场核对射击靶标。 经项目裁判委员会同意,6国裁判员集体前往靶场,逐一查验靶标。结果,实地核对成绩与辅助裁评系统评判完全一致! 疑惑得以化解,皮缅科夫不禁感叹:“中国高水平的科技手段为赛事提供了一流的保障,对比赛成绩完全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