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考评,机关文印员陈文青的境地有些“尴尬”——考评办法里压根就没有文印员这个专业。类似的“漏网之鱼”还有不少,一场考评很难全部涉及。旅里决定让他们先参加相关后勤保障专业的考评,待具体规定下发后再补考。 下士侯续杰面临的情况更加“棘手”。他原是海防炮兵专业,改革调整后成了一名报话员,后来调整为司机,现在的岗位是运动通信员。 “入伍3年,换了4个专业,我到底考哪个专业、怎么定级?”侯续杰有些不知所措。 下士吴浩文一直从事卫星通信专业,但考评来了“只能看着装备干着急”。吴浩文说,连队这一专业现在只有他一个人,面对考评中不懂不会的课目,根本找不到人请教,压力很大。 转岗人员、小专业人员“考评难”的问题不是个例。张鹏介绍说,旅里为此成立了多个小专业集训队,侯续杰与吴浩文参加专业强化集训后,将参与集训队组织的等级考评。 实践操作中“没法考”的问题解决了,思想上“没法考”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这样考评,我的‘专业’有啥用?”看着考评内容,卫生科科长梁永强心里有些拧巴。从军医到卫生科科长,梁永强常年和药剂处方打交道,从未接触过参谋“六会”、谋划调控等考核内容。 对此雷国鸿也感同身受。作为大家眼中优秀的“老政工”,雷国鸿没想到有一天要以军事指挥员的身份参加考评。他一方面感到心里没底,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没得到充分体现”。 “构建精细化的训练管理模式,还有很多精细的工作要做,这需要时间和过程。”旅政委曹磊做通大家思想工作的办法,是带头参加机关强化集训班。“研究打仗是每名军人的专业,不谋战思战最终只会被淘汰。”他在与官兵谈心时说。 定级之后的“下篇文章”值得关注 “充分运用定级成果,还需完善人才评价与任用培养体系” 3月上旬,旅机关楼公示栏上,第一批参加等级考评的参谋军官成绩公布。有人因没评上理想的等级而失落,也有人因评上了较高的等级而欢喜。 无论成绩如何,对很多人来说,这场考评已经结束。 但在张鹏眼中,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是为考而考,定级之后的‘下篇文章’更值得关注。” 张鹏对第一批参考人员的成绩进行了分析梳理。他发现,全旅能达到一级参谋标准的人占比并不大,近一半的人是初级、三级的水平;参谋“六会”技能大部分人能够达到良好以上,但谋划调控能力方面的短板明显。 当这份参谋军官等级考评分析报告呈报旅领导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参谋队伍”成了下一阶段首长机关训练的重要课题。旅参谋部还专门成立课题小组,研究完善参谋军官培养方案。 对侦察一连连长周臻来说,等级考评将成为连队训练的“分水岭”。考评中,连队考取特级、一级专业认证的战士只有个位数。“人人‘吃大锅饭’、年年上‘一年级’的训练再也不能搞了!”周臻感叹道。 考评对训练的反馈和促进,官兵感受深刻,个人考评等级的结果如何运用,大家也同样关心。 不少官兵希望,未来个人训练等级能和工资福利、评先评优等挂钩,以激发大家提高专业能力、考取更高等级认证的积极性。但也有一些官兵忧心:我刚转岗,训练水平肯定比不上别人,但也在努力训练,难道我就该因此待遇比别人差,并且与先进无缘? 如何让等级考评的结果既激励大家的训练积极性,又不失公平,成了做好定级之后“下篇文章”的重要课题。旅组织科科长黄园说,现在的考评规定,只提到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晋职晋衔、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这么一句话,给具体落实留下了很多空间。 “就好比一位连长考取了一级认证,年底评功他该怎么优先?是作为评比的最低标准还是绝对标高?”黄园说,类似问题都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充分运用定级成果,还需完善人才评价与任用培养体系”。 今年3月以来,陆军首次组织全体官兵军事训练等级考评,对官兵军事训练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和等级认定。 考评根据官兵岗位专业不同,主要区分为三大类:陆军指挥员、参谋军官和兵种专业人员。指挥员主要考评基础指挥技能、作战指挥能力2个部分内容;综合成绩为满分100分,其中基础指挥技能30分,作战指挥能力70分;区分三级、二级、一级分别设置内容条件组织考核,考核难度逐级递增。参谋军官考评设置业务基础能力、专业指挥能力、谋划调控能力3个考评模块;各模块考核内容区分各级机关层次,由等级考评委员会当年临机明确。兵种专业人员考评设置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组训、一专多能等内容模块;单个课目按照训练成绩(优秀、良好、及格)区分等级标准,多个课目按照优良率区分等级标准,差异化课目按照等级标准由低到高、难度逐步递增区分等级标准。 等级考评按照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组织考核、综合评定、公示审批的程序实施,通常每年度1至3月份组织1次,可按规定组织补考。 等级考评结果,作为本人评先评优、晋职晋衔、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级指挥员颁发相应证书,一级指挥员颁发证章;各级机关的前2个等级参谋军官颁发相应证书证章;各等级兵种专业人员颁发相应等级证书,兵种专业特级人员颁发证章,彰显等级荣誉。(任刚 程锡南 陈朴 唐国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