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军事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解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1
摘要:一艘船,改变了周廷冲、黄翠芬夫妻的人生方向。一艘又一艘船,影响了中国军事医学发展的方向。

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人才队伍薪传火继,血脉相承,生生不息。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星光满船梦满帆

——解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

■解放军报记者 熊永新 特约记者 庄颖娜

解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

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人才队伍薪传火继,血脉相承,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邵龙飞摄

一艘艘航船,载着一颗颗火热的报国心驶抵祖国的海岸。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一艘船,改变了周廷冲、黄翠芬夫妻的人生方向。一艘又一艘船,影响了中国军事医学发展的方向。

或历经险阻,或抵住诱惑,一批批专家学者先后返回祖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一张世界地图上,他们归来的航迹如一道道光线,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终点的高光之处,正是当年刚刚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

改革开放后,留学热再起。据统计,军事医学研究院先后有4000多人次出国学习交流。学成之后,他们的航迹如燕子归巢……

曾有人问黄翠芬当年为什么回国,她淡淡地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回国更加不需要理由。

和前辈回国面对的一穷二白截然不同,今日归来的年轻人,拥抱的是条件优渥活力迸发的科研沃土、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巨大舞台,遇见的是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新时代。

“无论政策制度、环境条件、技术支撑还是学科支持,都是第一流的。”一位年轻“海归”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给我们提供了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历史性机遇。”

昨天那艘归船,海外游子归心似箭。今天这片征帆,戎装学者从容自信。

由贺福初院士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使中国成为该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席国。计划启动初始,共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中外科学家参与。

2015年5月,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赴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开展临床试验。2017年10月,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同类疫苗中首个获批生产的新药……

庞大的星座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巨星,它们光芒四射,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

大院绿荫掩映处,碧池天光云影,回廊曲径通幽。

一抬头,就能看见垂檐悬挂的一幅幅科研专家挂像,乳白色的射灯下,星光熠熠令人惊叹——

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

星斗满天,光芒四射。然而,有一些巨星,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

那一次,一位上海来的客人,阴差阳错敲开老教授宋鸿锵的门,不由怔住:“宋鸿锵?你……还在?!”

宋鸿锵曾经是活跃在学术讲坛的医学专家,论文专著颇有影响,并兼任上海化学和药学两个学会的青年理事。正当在学界备受瞩目时,宋鸿锵却从讲坛突然消失了。

敲门的友人,是当年上海药学会的秘书长。老秘书长无法理解:当年才华横溢的年轻理事,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研究,为何至今默默无闻?

他不知道,这些年宋鸿锵在科研上早已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组织上推荐宋鸿锵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天,宋鸿锵把一张空白的申请表送了回来……

由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度保密性,许多人对自己做的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和宋鸿锵一样,柳支英、周金黄、张其楷、蒋豫图、邓蓉仙、李逸民等被称为“无冕院士”。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徜徉于大院东南角的军事医学博物馆,记者偶然从一幅合影照片中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照片中的屠呦呦风华正茂,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彼时,她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刚刚加入“523”项目。

照片中的屠呦呦,如今已名满天下。而参与“523”项目的众多科研人员,却不为大众所知。参与者之一周义清教授直到离休,仍然是一名副研究员。

有人为周义清惋惜,有人感到不解,鲜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周义清冒着枪林弹雨在疟疾肆虐的战场调研,归来和同事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不久后,“523”项目启动。

此后,他长时间工作在疟疾高度流行区,先后6次感染疟疾。每次徘徊在死亡边缘时,唯一鼓舞他的就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这里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大写的“家国”

研究院至今珍藏着两张摄自战场的照片——

一张是在朝鲜战场,专家柳支英正在给官兵讲授吸血昆虫防护知识。这堂课结束后,他乘坐的车为躲避敌机轰炸翻倒,他断了好几根肋骨。

一张是在西南战场,一间用茅草和竹竿搭成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用显微镜观察刚刚捕获的蚊虫。观测完毕、收拾仪器,他们前脚刚刚迈出草棚,一架敌机投下炸弹,草棚夷为平地。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他们把论文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研究员王德文,全程参加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经历了当年的核试验。当惊雷动地,蘑菇云在大漠升起时,王德文和战友们穿着防护服冲向爆心,回收动物样本……

与死神共舞,为国铸盾,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词典中,只有大写的“家国”“集体”,只有加粗的“奉献”“担当”。

洒尽春秋热血,写尽赤胆忠诚。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成果,把我国核、生、化伤害医学防护研究推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与“两弹一星”一起震撼世界,同获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前后后,研究院有数千名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投身此项研究,获奖时上台领奖的不过7人,署名也仅22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