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坚持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突出遏制战争的战略思想,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时期军事斗争的战略指导的最优选择和最佳目标,是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核心指导思想,对新时期我国军事斗争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战略力量上,寓军力于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在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较量的重点正由超级军备竞赛转入综合国力较量。在新时期,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是我国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我国国防能力和我军战略行动能力的基础。为此,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把军事战略指导的重点放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上来。 (一)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如果说在以往的战争与革命的年代,生存问题一度突出,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的对抗往往表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那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问题和综合国力问题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得到全面发展,国家的国际地位才会提高,国家利益才有保障。如果综合国力上不去,虽然一时还不至于危及国家的生存,但从长远看,综合国力衰微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基础的削弱和国际地位下降,国家日益走向衰亡,最终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最基本利益—生存利益的保障。 (二)军队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以增强综合国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到军队和国防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邓小平要求军队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他还指出,“本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会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快速提升综合国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的正确选择。 (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军事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综合国力增强,能促进国家战略能力有效增长,将对军事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一是能提高战略决策的灵活性。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军事战略的力量基础更加雄厚,有更多战略手段可供选择,军事战略决策将更加主动和灵活,并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二是能提高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将不断增强,物质条件会更好,技术水平会更高,力量结构会更合理,从而为军事战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能提高战略遏制能力。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遏制对手的力量基础会更加牢固,手段更加可靠,不仅能够以相应的非军事手段遏制对手制造各种危机,而且能够以可靠的军事手段遏制对手向我发动战争和挑起军事冲突,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发展经济的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作出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减少了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快速提高了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民族凝聚力和战略调控力,使国家战略能力迅速发展,为我国军事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四、战略准备上,立足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斗争一直侧重准备应付全面战争,即准备在一个或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时,以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抗击敌人,保卫国家安全。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甚至避免的重要论断。同时,随着8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装备用于局部战争战场,局部战争越来越具有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上,这是我军战略指导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略思想,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军事战略应建立在高技术发展基础上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代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事实证明,在这场增强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谁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能在政治上更加独立,在经济上更加繁荣,在军事上更加强盛,在战略上更加主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是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的一块重要基石。 (二)高技术战争为军事战略的确立提供了方向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现代战争—高技术战争出现了。比如,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突袭伊拉克反应堆;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1986年4月14日,美军空袭利比亚,开创了“外科手术式”的现代高技术战例;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更是名副其实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这些战例,无疑向人们昭示,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类型。战争形态的演变,促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新研究确立新的军事战略,把我军未来军事斗争的立足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从而在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正确把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高技术战争既有一般战争的共同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邓小平一再号召要重视研究现代战争的特殊规律,努力探寻制胜之道。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是一场时间上相对缩短、空间上相对扩大、力度上相对加强、攻击点相对集中、物资消耗量相对增多的现代化战争。作战形式趋于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而且有电子战、导弹战,甚至会出现太空战和计算机病毒战。这种有限规模和范围、崭新形式的战争,必然产生根据情况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新的方式动员群众参战,以及运用新的形式与敌人作战等一系列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