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个表示抓鲜活新闻的形象说法—抓“活鱼”。相较于抓鲜活新闻,以抓问题为核心的工作报道,还有另一种要求,我们不妨称之为—抓“沉鱼”。这里的“沉鱼”,不是游在浅层、飘在表面的“浮鱼”,不是小鼻子小眼的“小鱼”,而是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涉入幽暗深邃的水底,抓到的个头更大、分量更重的“鱼”—即更深层次的报道内容和更深刻的报道思想。报纸作为平面媒体不能成为“表面媒体”,要通过抓问题让报道内容厚重起来、思想深刻起来。军事新闻报道抓“沉鱼”,既是采访要沉入基层、深入实践的作风要求,更是作品要思想深沉、内容厚重的品质要求。 三、军事新闻抓问题透视 抓问题,是新闻业务能力的一道“分水岭”。跨过这道“分水岭”后,感觉像是戴上了透视仪、显微镜,部队工作的主要脉络和重点关节更加清晰,采访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报道质量也会上层次。 (一)抓问题,从报道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采写技巧 在报道中直奔问题去,聚焦矛盾点,更容易跳出单纯表扬稿的窠臼,找到更有价值的报道话题,让新闻报道从第一落点的简单关注到第二、第三落点的深入探究,写出针对性、指导性更强的作品。从操作层面看,这不失为提升新闻报道质效的一条“捷径”。 (二)抓问题,从思维方式层面看,是基于问题思维 抓问题,从深层次上看是基于问题思维。抓问题的能力,是基于问题思维引导并寻求解决对策的能力,是一种挖掘潜能、不断激发创造性、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了问题思维,抓问题才能穿透表面迷雾直达问题核心,让报道更具创造性。 (三)抓问题,从价值追求层面看,是一种建设性追求 军事新闻抓问题,从价值追求上来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导向、弘扬正向价值,这也是西方新闻理论中所说的“建设性新闻”,也被称为“解决之道新闻”,或“解困新闻”“方案新闻”。许多抓问题报道就是通过剖析问题、寻求对策,来指导现实、推动工作的建设性报道。 四、军事新闻抓什么问题、怎么抓 抓问题抓什么、怎么抓?抓问题是实践性极强的新闻采写活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抓”。 (一)大“题”大“作”,紧扣中心,“顶天立地” 大报之大,非版面块头之大,也非标题字号等形式之大,而是思想性、影响力大。抓问题报道首先要树立大问题观,将部队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官兵关注的敏感问题,体现到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和重大活动宣传中去。这里说的“大问题”,是指重大宣传主题、重要使命课题,是抓问题报道的战略层面选题。如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好党和国家、军队事业发展新成就新气象,宣传好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等重大课题。 做好这类“重大问题”的宣传,既要桅杆上“瞭望”,又要田埂上“守望”,抓住上下关注的“结合点”,力求“顶天立地”。《解放军报》开设的《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专栏,集中推出13篇重头报道,展现了强军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局面,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载,实现了强军思想重大主题宣传的新突破。 (二)立“靶”解“扣”,有的放矢,“一碰就响” “要写稿子,先选靶子”,这是抓问题报道的一条实用经验。抓住基层官兵关注、部队反映强烈、影响深广的问题,以及各级机关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报道的“靶子”选得准,问题一针见血,报道就会“一碰就响”,让人“眼前一亮”。 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靶子”可分为“明靶”和“暗靶”两种。“明靶”就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而“暗靶”则是隐含在报道之中的“弦外之音”,但读者一看就明白指向。《解放军报》很受基层欢迎的“框新闻”栏目,常常通过一件具体新闻事实提出读者关注的问题,树立“靶标”,再通过报道追踪问题的解决,凸显鲜明的抓问题导向。再比如《解放军报》刊发的军事新闻名篇《“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 “红军司令”越炼越过硬》,明写部队军事训练,但稿件中却树立了“暗靶”—“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左”的影响,带来的红军必胜、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因为稿件的“靶子”重大、针对性强,“蓝军司令”的报道在全军掀起了“蓝军司令”热,成为展现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的精品力作。 (三)找“点”打“卡”,激活痛点,疏“堵”化“瘀”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若不见有“结”,也无从进而解脱那“结”。军事新闻抓问题,也要善于找到这些“结”—问题和症结。具体新闻采写中,可以通过找“点”打“卡”来抓问题。 “点”是问题的缩影。无论是痛点、堵点、闹心点,还是弱点、盲点、关节点,抑或是热点、焦点、迷茫点,“点点”背后有问题,值得深入探究解剖。“卡”是问题矛盾的集中显现。无论是卡顿、梗阻、症结处,还是瓶颈、短板、老大难,抑或是软肋、弱项、烦恼区,“关卡”里面有问题,值得认真追踪采访。按照找“点”打“卡”的思路,笔者曾在组织军事后勤报道中这样入手:先寻找上级出台的政策举措落地过程中“卡”在哪里,然后从这些“卡点”入手研究问题。如在关注全军团级干部就医“一卡通”运行情况的报道《‘一卡通’:如何让就诊更畅通》中,上来就直指“一卡通”“卡”在哪里,把报道的“靶子”立起来,聚焦需要解决的问题,传递基层官兵呼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开设了“后勤保障改革·聚焦最后一公里”专栏,大多数稿件都是直击新政策落实中的“卡点”,通过抓问题力求引起有关部门关注,推动改革举措落实。 (四)“反弹琵琶”,逆向反戈,标新立异 抓问题报道,还有一种常用的思路是“反弹琵琶”。即通过逆向思维寻求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报道视角,在反差中给人以启迪。 比如党的十八大后,聚焦作风转变的报道很多,不少报道都是从正面入手关注“做减法”:砍会议、砍预算、砍高消费等。我们从逆向思维入手,及时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采访寻找“做加法”的情况:听取基层意见为官兵解难的会时间“加长”,机关专车改进服务悄悄为基层官兵“加座”,会场不摆鲜花但为戈壁军营来队家属房摆上鲜花……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加法”,同样体现了好作风。这组抓问题的稿件刊发后受到好评,不久《人民日报》一版刊发言论《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进一步印证了稿件的报道思想。此外,《解放军报》刊发的《想想哪些工作不做反倒有利提高战斗力》《酒杯放下了 工作上去了》 《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等稿件,都是逆向思维抓问题的佳作。 (五)早立“尖尖角”,把握先机,引领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