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记录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呈现全民族抗战可歌可泣的历史图景,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特编辑这套影印资料集。 所编选的资料,主要为1945年以前出版的原版史料,以存世量较少、较为珍稀的官方出版物和内部文件为主,充分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作战情况,体现了身处抗战中的中国军民对于全民族抗战的认识与思考,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标有“极机密”字样的内部印刷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资料集以抗战军事为核心,但不拘泥于作战过程本身,还包括根据地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作战总结、对日作战战术、机密军情文献、军政文献、国防战略思想等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内容。全书内容丰富,对于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罗敏,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民国史研究室主任。 编辑说明 本资料集共分十五个专题,包括分别反映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军情实况的珍稀文献,总册数一百册,合计收录文献三百四十一种,近五万页。 本资料集的选目原则,以存世量较少、较为珍稀的官方出版物、内部文件为主,以史料价值较高的公开出版物为辅。绝大多数文献印刷量、发行量小,如今寻觅不易。特别是涉及大后方军政内情的文献,在当时属极机密的内部印刷品,仅供军政部门高层小范围阅览。经历时局的动荡与政权的更迭,这些机密文献大多已经散佚,目前留存的很多都是孤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敌后战场的军事文献除原始版本的领导人著作外,还有大量反映游击战争、根据地军情概要的单行本,其中一部分是首次公开影印出版,相信对敌后战场研究会大有裨益。本资料集收录文献类型以图书为主,包括平装书与线装书,有少量单行本、抽印本,报纸、期刊暂不收录。文献时间跨度为一九三一~一九四五年,反映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与伟大牺牲。少量文献生成于战后一两年,主要内容是对整场抗战军事的回顾与总结。所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馆藏,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负责文献的数字化与信息著录整理工作。 本资料集每个专题内之文献基本按时间顺序编排,也有少量因平衡页数而例外。有些文献因当时排版习惯,占页码的空白页较多,为节省版面,本次编辑予以删除。此外,由于文献出版时间较早,加之战争环境下纸张、印刷等物质条件不足,不少文献有文字模糊、透印、缺漏页等情况,虽经技术手段加以改善,但仍未臻完美,还请读者谅解。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本资料集收录文献中含较多军事地图,由于时代、技术及其他原因,这些地图未必准确,仅供参考。为保持历史文献原貌,影印时除个别处略有删节外,未做其他文字改动,请读者自辨。 全书书目 微信后台回复:资料集, 即可下载资料集查看全书书目 前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启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艰难历史进程。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伟大的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 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经历了血与火的抗战,中国人民涅槃重生,中华民族大大加快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步伐。但是,“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系统研究的基础,需要“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所以总书记特别强调在抗战研究中“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 战争时期,首要在军事,即使是“总体战”也不例外。故研究抗战,最核心的仍是军事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并且,要“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号召“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国民党方面在七七事变后也提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投身军中、发挥武力、全民抗敌成为抗战时期全国上下的主旋律。 抗战不只是军人的职责,广大民众也是这场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参与者。一九三六年,地处浙江沿海的海宁县虽然“还依然是一个平静的村城”,但该县的小学生“不特须受童子军训练,并且不论男女,凡在高年级的,一律尚须受军事训练,不过是以木头枪来替代来复枪”。同时,长沙一个学校的演讲会中讲题有“这儿(我们受训的地方)和东北”“我们怎样去牺牲”“未来中日战争”“中国所操必胜之点”,显示着“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心中所思所想,均是战争。正因为从上至下,从军队到民众都以战争、军事为重心,所以,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下了数量巨大的有关战争、军事的历史文献,成为我们了解抗战最直接的依据。 史料是史学的根本,是“研究历史时所不可或缺的中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无史料斯无历史”。陈寅恪曾提到,研究近代史有两大难题,一是“不难在搜辑材料,事之确定者多,但难在得其全”;二是“文献档册,汗牛充栋……史料过于繁多,几无所措手足”。此二者其实还是一对矛盾,“得其全”之后,史料便容易“过于繁多”,近代史如此,抗日战争史更是如此。为“得其全”,所有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即使只是只言片语,都值得也都应该被搜集与整理。然而,数亿页的文献资料绝非传统纸质出版物所能容纳,只能借助“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这样的专业数据库呈现,为学界提供最全的史料基础,以解决“得其全”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需要选其精华,使史料不至于“过于繁多”,让研究者与读者便于措手。这也使得挑选核心史料结集出版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其实仍是“选览”——需要在“得其全”的无边无际的史料中删繁就简,选史如史,准确反映出抗战军事的来龙去脉,并且兼顾抗战军事的骨骼、血肉与精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