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一直强调“主力决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主力决战”,打垮或歼灭对方主力,才能决定战争胜负。 但克氏的思想,带有形而上学的特征。对一个真正优秀的,深谙军事辩证法的统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决战”,而是“在什么条件下决战?是于我有利的条件下决战?还是于敌有利的条件下决战?”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努力创造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条件,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要尽量避免与敌决战,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后,就要坚决果断地与敌决战。 蒋介石可谓克氏的一位没有天分的好学生,他更多地继承了克氏形而上学的一面。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蒋军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宣读“总统训示”:“此系决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云云。但关键在于,当蒋军执意要和我军决战的时候,我军却决不肯与其决战,但当蒋军不想决战的时候,决战却突然降临了。06 — 《南征北战》开始时的我军的大踏步后撤,就是为了创造有利的决战条件,让蒋军将拳头分开,变成五指,以利于我军一根一根地将其斩断——这一点,蒋军的张军长、李军长始终都没有明白。 当高营长所部渡过大沙河,撤到陶村一线时,师长告诉高营长,要在陶村阻击张军长所部继续北上,“摆开一个决战的架势”。为什么要“摆开一个决战的架势”呢?就是要利用蒋军急于与我决战的心理,误以为我军主力在此。但此时我军主力已经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星夜北上,准备以绝对优势兵力,在凤凰山一线将李军长所部团团包围。 陶村阻击战不是决战,而是为在北线全歼李军长所部创造条件。 阻击战打得非常英勇。美式装备的张军长所部,完全按照美军的战斗条令展开进攻——首先用美式榴弹炮对我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然后用坦克引导步兵发起冲锋。这一战斗场面后来被冯小刚在《集结号》中“致敬”,尤其是“小胖子李进只身炸坦克”的桥段。陶村阻击战打了五天五夜,顺利完成任务。高营长带领部队趁夜撤出阵地,脱离了和蒋军接触。第二天,敌军占领了已经空空如也的陶村,却发现“共军主力取向不明”。张军长和参谋长在指挥部一筹莫展,正在揣测我军意图,突然一封电报传来,宛如晴天霹雳:“十万火急,北线李部在凤凰山一线陷入共军重围,着你部火速增援。”07 — 在张军长神情沮丧地带领部队从摩天岭撤往大沙河以南的过程中,参谋长和他在吉普车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军座,你在想什么?”“我在想,我们这一次输得太冤枉,完全被共军钻了空子,美国顾问又该说我们无能了。”“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因为共军太狡猾了。”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参谋长一方面是要替自己开脱,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不服气,“你美军遇到了这样的共军,也不一定能占便宜。”参谋长的感觉很对。不过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影片的时间设置在1947年),麦克阿瑟就在朝鲜战场上犯了和蒋介石几乎一模一样的错误,也遭到了同样狼狈的失败。在战犯管理所的国军降将听到这样消息后,在感到释然(终于不再纠结我们是不是真的无能了)的同时,终于对共军心服口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