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扫雷手杨怡鑫在作业通道探测地雷。孙帅/摄 在中国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的410名官兵中,有18名“巾帼蓝盔”,她们分别在扫雷排爆、建筑施工、医疗援助和语言翻译等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赢得了联黎司令部、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中国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由陆军第74、75集团军和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抽调人员组建,下辖一个多功能工兵分队、一个建筑工兵分队和一个医疗分队。 为了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让更多女性参与到维和行动中来,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呼吁,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派出了3名女兵执行排雷任务,这也是我军首次派出女子排雷作业手征战国际维和战场。 每个晴朗的早晨,带有“UN”标识的扫雷车队驶出中国维和营区,赶赴“蓝线”雷场。作业场上,维和官兵头戴蓝盔、身着防爆服,3名女扫雷作业手——杨怡鑫、鲁艳红和张华杰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关注。 40多公里的山路崎岖陡峭,扫雷车队要用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雷场,搬物资、设场地,男兵干的工作女兵一样不落。张华杰坦言,“选择战斗岗位,就是选择挑战自我,不会的工作可以学,不足的能力可以练,现如今我也能独当一面了。” 2019年6月,“蓝线”附近荒芜的雷场第一次迎来女战斗员,呼啸的狂风携沙带土,炽热的山坡暑气蒸腾,加上随处可见的骷髅头警示标志和锈迹斑斑的铁丝网,让初来乍到的3名女扫雷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女扫雷手鲁艳红说。 “从训练场到真实雷场,首先要过心理关。”鲁艳红主动请缨第一批进入雷场进行勘察,亲眼目睹了率先用机械装备开辟出来的安全通道上地雷爆炸留下的弹坑和警戒线外侧裸露在地表的地雷。 “危险让我更加小心谨慎,看见地雷更加坚定了我扫雷的决心。”鲁艳红很快适应了雷场,严格遵循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第一天进行扫雷作业就成功排出1枚以色列4号反步兵地雷。 “我始终相信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精湛的专业技能会让我在扫雷作业中游刃有余。” 女扫雷手张华杰早早就把扫雷理论研究透彻,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联黎司令部为确保扫雷手的安全和工作效率,规定作业45分钟就要进行轮换,而张华杰轮换后依然选择头顶烈日,在下一位作业手扫雷时观察学习,听扫雷小组长的指导。日复一日,她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扫雷经验和工作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