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2天的一次集训,将给我军军事教育和院校建设带来什么? ●军事院校体系重塑后首次全军院校长集训,意义究竟在哪里? 迈向未来的战略集训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吴 旭 李习文 通讯员 章 越 全军院校长集训会审答辩现场。 陈 熙摄 历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值得铭记—— 从11月27日起,156位来自全军院校的院校长、教务处长和军委、军兵种两级机关业务局领导,由各大单位分管领导带头,集结在国防大学红山口教学区,围绕学习贯彻习主席军事教育重要论述、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创新、推进院校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等问题,展开为期12天的院校长集训。 12天弹指一挥间,却在全军院校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参加集训之前,所有院校长都在憧憬和思考一个问题;集训结束之后,所有院校长都在梳理和总结这个问题—— 这次集训,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擘画战略蓝图,军事教育踏上新征程 坐在全军院校长集训课堂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陶传铭坦言“自己没想到”。 “没想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集训,更是对我军院校教育长远发展的一次战略谋划。”作为我军军事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陶传铭深知,军事教育和军队院校建设对一支军队来说是何等重要! “人才既是强国之本,更是强军之本。”接到集训通知的那天,陶传铭既感到兴奋,更感到责任重大。作为全军唯一一所政治学院院长,他多年来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对我军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军人才培养和院校建设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知道:军事院校体系重塑后首次组织全军院校长集训,其意义与作用非同一般。 多年来,我军始终把院校建设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始终着眼为战育人推进改革创新,使我军院校体系实现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火箭军指挥学院院长兰吉银说:“这次专门组织全军院校长集训,可见我军对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要说收获有很多,但顶层引领无疑是最大的收获!”谈起集训,全军院校长永远忘不了,人才强军的如虹征途上,这历史性的一幕—— 11月27日上午,习主席出席集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着眼新时代发展大势,鲜明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开启了军事教育新的历史征程,发出了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的伟大号召。 “我军军事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现场聆听统帅号令,全军院校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开班式一结束就聚在一起学习畅谈。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大家不由想起了81年前的那一幕—— 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制定了著名的“抗大”教育方针。 当年的“抗大”教育方针,引领造就了一大批支撑中国革命胜利的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过办学办校方针,但像今天这样,党的核心、军队统帅旗帜鲜明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还是第一次。 开班式当晚,军委训练管理部党委就在集训现场召开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订贯彻落实措施。散会已是深夜,一位领导难掩激动:“军事院校体系重塑后的第一次全军院校长集训,因其见证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诞生,因其重大的政治承载、战略承载、时代承载,必将成为人才强军征途上把方向、管根本、谋长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训。” 擘画战略蓝图,我军军事教育踏上新征程。回顾12天的集训,全军院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次集训,突出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让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进入头脑进入思想,也进入行动进入工作,在练强院校长能力素质的同时,突出军事教育和军队院校建设的战略谋划与设计。 “这一点,从集训设置就能看出来。”陆军防化学院院长赵金松指着集训安排表解释说,“整个集训,既学习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外军办学情况,又研究军队建设战略规划、部队人才培养需求;既集智破解院校教育矛盾、院校教育战略管理等深层次问题,又突出研究新体制下办学育人教育理念、办学定位的课题……” 畅谈一个个院校建设的战略目标,擘画一幅幅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全军院校长对军事教育和军队院校建设充满信心。武警指挥学院院长赵立荣说:“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既是总纲领、总指导、总遵循,又蕴含重要的方法论。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尽快行动起来!” 学习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成为院校长集训的鲜明主题。看到院校长的深刻把握、深厚情感、践行自觉和清晰的贯彻落实思路,一位领导说:“这就是院校长集训的最大收获。” 集中全军智慧,把正院校建设方向 “叮!”倒计时器发出清脆的提示音。 “您的自述时间还有1分钟。”工作人员对答辩席上的少将院长提醒道。 这是全军院校长会审答辩现场的一幕情景。“过去考别人,如今成考生。”军委训练管理部领导告诉记者,集训中专门安排会审答辩这一重要环节,目的既是想通过答辩引导院校长们深入学习,提高新时代办学治校能力,更是集中全军智慧,把正院校建设方向。 记者在现场看到,院校长逐一登台,精炼阐述对改革后各自院校办学定位的把握和学院建设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对策思考。随后,10多名院校教育专家坚持问题导向轮番提问,毫不留情、深刻尖锐、直指要害,答辩现场“火药味”十足。 “当前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瓶颈在哪儿?”“确保院校‘供给侧’与部队‘需求侧’精准对接,你有哪些实在管用的招法……”答辩中,一个个火辣辣的现实问题被抛给了平日里当惯了考官、当惯了评委的院校长们。答辩专家组成员、航天工程大学教授冯书兴评价说:“这种实战式的会审答辩战味非常浓厚,对破解院校建设深层次矛盾问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面对会审答辩,我们都感到压力不小。”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经历过无数次答辩,可谓身经百战。可这次,就连不怕答辩的他也颇感压力。他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面子”的问题,更多的还是“里子”的问题。 接到通知后,王金龙不仅再次学习学校的历史和建设情况,找准了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深入部队了解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他说,其实,答辩的收获在答辩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一创新之举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促进了我们对院校长远发展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