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品种是个苦活,为了统计数据,一次要在地里蹲几小时。小到叶片的长、宽、形状、光泽度,大到茶树的长势、树形、树姿、分枝密度、成分含量等,一年下来有上万项数据要统计分析。这些事主要是王衍成自己做,年复一年地摸索。 2011年,“陕茶1号”被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至此,王衍成累计投入选育费用上百万元,花费的时间精力无法计算,却还没有从中获得一分钱收益。 安康的茶产业,倒是因“陕茶1号”而“活”了起来。永安村村民王庆斌过去种玉米、油菜,仅够维持生活,种上了“陕茶1号”,2018年每亩地光剪枝就有近8000元收入。 几年来,“陕茶1号”慢慢火了,各种获奖证书挂了一墙。它被陕西省定为首推主导茶树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超过6万亩,并在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引种示范。2019年1月,它通过了国家品种登记,成为陕西省首个、全国第九个国家茶树品种。 王衍成如今的主要工作是推广产品、树立品牌,同时打造全方位技术产业链,担子很重。但偶尔得闲,他还是愿意到茶园里溜达,摸摸茶树,掐朵茶花,和茶农聊聊农活技术。28年了,一如既往。 王衍成 1991年,王衍成28岁,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在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上听专家说,全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将是无性系种植。 陕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却没有自己的品种,也没有人培育。 王衍成决定做这件事。到今天,干了28年。 他培育的陕西首个无性系茶树品种“陕茶1号”,填补了该省国家茶树品种登记的空白。 他自己,成为了“陕茶一哥”。 近几年,“陕茶1号”火了,拿奖拿到手软。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两届“中茶杯”特等奖、三届“国饮杯”一等奖、中国茶叶学会品质评价五星名茶标准……证书挂了一墙。 更重要的是,该系列产品改变了陕西茶产业格局,改变了当地贫困农民的生活。 王衍成的老家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陕茶1号”。 不仅茶叶卖得好,茶苗也成为抢手货,一亩地光剪枝就能挣8000元。 他建设的茶园和繁育基地,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800多位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被培训成技术工人,在茶园拔草、拔苗、剪枝、扦插。按小时计酬,一年能多挣好几千。 据统计,多年来王衍成在汉滨区4个镇建立繁育圃650亩,建成示范样板园1700余亩,直接带动贫困户197户、752人。 截至2018年底,已有127户实现脱贫。 说起如今的日子,乡亲们乐得合不拢嘴。 “陕茶1号”成功了,“陕茶一哥”却没有满足。 他要扩大种苗的繁育供应力度,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建立“陕茶1号”种苗繁育体系。 他要加强在全国同类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同纬度地区进行引种试验。 他还要围绕“陕茶1号”品种,探索品种——品质——品牌发展道路。 王衍成觉得自己的担子越来越重。 故事一:踏破铁鞋无觅处 1992年开始,王衍成凭借从书上搜集的知识,开始摸索着四处选种。 只要听说哪里的茶树有特点,他就跑去看。安康辖区内的茶园,早就跑了个遍。 因为缺乏高深理论、没有技术条件,他选种的首要标准简单直观——发芽早。 “发芽早,上市就早,能卖个好价钱。”他说,“这个品质很受农民欢迎。” 1994年3月11号,王衍成在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茶园里考察,发现3株早芽种,惦记上了。 第二天是周末,他回到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老家,坐在堂屋里心心念,琢磨怎么把那3棵茶树挖走。 突然想起,母亲曾说家里有棵树出的茶好喝。 他到地里一看,树上的芽头发得比头天看到的3棵更大。 相比紫阳县,老家的位置偏北、海拔更高,这样都能这么早发芽,不是早芽种是什么? 王衍成喜出望外。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将这棵树确定为1号单株。 这棵树成为了“陕茶1号”的母树。 故事二:他又不是回来看我 1994年8月,王衍成开始了第一次茶苗繁育工作。 然而问题来了。 他的育苗事业全凭“自带干粮”,时间在工作之余挤,经费从自己兜里掏,繁育茶苗所需的土地,他却没法“变”出来。 他打起了自家耕地的主意,遭到父亲坚决反对。 土地是保证全家人吃饭的,搞成“试验田”,让大家喝西北风不成? 可是茶苗总得有地方种啊。 王衍成在幺叔家的荒地上开垦了十几平方米,开荒、平地、筛土、铺苗床、扦插……全是自己干。 自从开始育苗,王衍成回家的频率大幅提高,几乎每个周末都回。 从市区到村里,公路土路山路总共60公里,为了省路费,他骑自行车,单程要花三个半小时。 村里人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母亲满怀幽怨:“他又不是回来看我……” 这批扦插的苗子成活了72株,实现了单株到株系的跨越。这是“陕茶1号”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