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论内涵式发展理念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9
摘要: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大学生对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探索基于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大学生对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探索基于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着力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的背景下,要深入挖掘内涵式发展理念的价值内核,促进双创教育在发展理念、工作机制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转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概述。创业教育思想最初源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深度融入美国高等教育之中,对于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创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创业教育正式付诸实践却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算起。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号召各国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此后,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开始。同年6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2010年5月和2012年8月,教育部又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两个文件,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2015年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面向全国130余所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和学情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推进,近七成高校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资金在百万以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励,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在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相关调查也显示:随着2012年之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大多数高校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数被调研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2.9%的高校建立了由校主管领导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近80%的高校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规章制度,70%以上的高校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93.8%的高校参与到多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中。[1]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在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双创教育工作存在的发展理念滞后、工作机制单一以及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生中,只有不到一半(46.2%)的创业者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这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水平(约为20%)仍有较大差距。国内横向比较也发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的“大创牌”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3年。在高等教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谋求数量扩张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向,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全面升级。

内涵式发展理念及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定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内涵式发展理念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结构优化等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以及公平等要素的协调发展。有学者指出,内涵式发展是“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2]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更加注重创新和特色,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要素优化,将其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已经上升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引起了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2.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嬗变。1982年3月,颜维进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积极稳妥利用外资,加强现有企业改造》一文,提出了“内涵式”的概念。1988年,北京科技大学高教所毛祖桓发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应以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为主。”[3] 199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力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加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4]此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内涵逐渐从指向于“扩大招生规模”转变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当前,学术界关于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二是以结构优化为动力。通过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借助于结构间的优化与互动达到发展目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指向。内涵式发展归根结底是指向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它通过“发展事业”进而达到“发展人”,脱离了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

3.内涵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5]具体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当前的“矛盾”可以描述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而内涵式发展理念对于解决当前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发展目标上看,内涵式发展是着眼于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发展,且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动力机制上看,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于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突出强调系统作用的发挥;从差异化角度看,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对差异化的尊重,强调各类高校要基于各自的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推进相关事业的发展。总之,内涵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必然以内涵式发展理念为指导。

内涵式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