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站建设初期,由于经费特别紧张,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每人每周只能供应二两肉;即便现在有了办公楼,还要七八个人挤一个房间;站上没有洗澡设施,他们就在忙碌了一天后,轮流坐车到农牧场的公共澡堂洗澡…… 每当说起这些,他们都淡淡一笑:“不苦不累还能搞野外科研?” 但有一种苦,却是难以忘怀的,那就是与家人、特别是孩子的长期别离。对于闫瑞瑞、徐丽君等女同志来说,更是刻骨铭心。 “有了孩子以后,离别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我刚休完产假就要出野外,宝宝还没断奶,真是舍不得走。最后我从台站附近的农户那儿租了一间房子,把孩子和老人一块接了过来。忙了一天之后看到可爱的小宝宝,再苦再累都欢欣无比!”说到这儿,徐丽君的眼圈红了。 所有这些艰难困苦,都没有挡住科研人员对科学的向往、对草原的热爱。近几年,除了徐大伟等年轻力量陆续加盟,呼伦贝尔站还吸引了多位“海归”: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庾强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邵长亮博士……他们的加入,拓展了台站的研究领域,提高了呼伦贝尔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学术影响力。 克服研究的艰辛,获得丰收的喜悦。2005年以来,他们累计发表论文483篇,获得一批专利、标准和技术产品,并为草原牧区发展提供了10多份咨询建议。其中,《调整牧区建设思路,加大牧区建设力度》《我国六大牧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牧民财政补贴研究》等建议被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纳,为我国的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呼伦贝尔站先后入选“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国防科工局“高分遥感地面站”、农业农村部“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资源卫星地面定标场,以及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欧洲航天局哨兵卫星等国际卫星验证站,并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其实我们更看重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辛晓平说,作为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生态实验室,野外观测研究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重大。“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希望在成果和产出上能够达到国内、国际一流台站水平;远期目标是希望呼伦贝尔站在草原上代代相传,为草原万古长青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