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2019年第三季度“烟台好人”评选结果公示(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01
摘要:8.王可琪,男,1969年6月出生,烟台市牟平区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维修工。几十年来,他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每天清晨4点开始工作,等所有车辆都安全入库后才肯回家,遇到加班外出抢修车辆,也是勇挑重担、自告

8.王可琪,男,1969年6月出生,烟台市牟平区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维修工。几十年来,他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每天清晨4点开始工作,等所有车辆都安全入库后才肯回家,遇到加班外出抢修车辆,也是勇挑重担、自告奋勇。多年的技术钻研,让他掌握了各种车辆的工作性能。他多次对车辆进行技术改造,更换液压封闭门,改进排水系统,彻底解决了垃圾车撒漏污水问题。车箱遭垃圾腐蚀破损,他不顾恶臭,钻进箱内进行焊补,并发挥专业特长,利用边角料将车箱焊补好,每年为公司节约经费数万元。2017年,王可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将自己的维修经验整理成资料,供维修工学习,提高了维修工的维修技能。他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烟台市劳动模范、烟台市城市环卫行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9.王学芳

9.王学芳,女,1958年9月出生,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护士。44年前刚参加工作的王学芳,看到了孤寡老人的“难处”,老人无法自理,没人照料。“这些孤寡老人虽然活着,但他们需要尊严。”她帮老人换洗脏衣服被褥、端屎端尿,用热毛巾擦身体。院里最脏、最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她都主动去干,每天帮助老人收拾屋子、做心理疏导,料理老人的日常生活。住院老人不方便理发,便自己购买了一套剪发工具,并自学理发手艺。“那时候一个月才赚20块钱,买一套剪发工具就花了近10块,这一干就是一辈子。”2014年退休后正式加入老年大学义工队,从一个志愿者变身真正的公益人:资助、看望贫困求学儿童,给他们带去书籍、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和衣物;走进各敬老院为病人捐款、为老人提供免费理等等,水滴筹、救助病人等捐款捐物累计6万余元。王学芳还带动家人一起参加义工活动,她的老伴高洪义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儿子和儿媳也参加了在义工队组织的义捐等活动。“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让人感觉些许温暖就很满足,再平凡的人也有温暖他人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才有了她坚守6年公益路的动力。

10.李世富

10.李世富,男,1929年8月出生,莱阳市吕格庄镇大野头村村民。20多年前,李世富住进了村庄嵯山的一个山洞中,开始了绿化行动。虽然连续遭受丧子、丧妻和车祸等一系列打击,但李世富还是坚持回到了山洞里,继续在山上种树。25年过去了,李世富只身一人在山上已种下了10万多棵树。当年光秃秃的嵯山,如今已经郁郁葱葱,万木萌发,小树变大树,大树连成林。愿将余生换山绿,如今已经种不动树的李世富仍坚持住在山顶守护着他亲手“植绿”的这座山。他说:“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就应该做点有益的事情,我没有什么本事,就种些树留给后人吧。”

11.李春娥

11.李春娥,女,1958年1月出生,莱阳市谭格庄镇小刘家村村民。多年来,她精心照顾前夫先天聋哑并患有心脏病的大哥、先天聋哑并患有气管炎的二哥和精神不正常且双目失明的四哥,从未间断。三个大哥住在李春娥为他们盖的仅有10平米简易房子里,李春娥就住在隔壁的5平米小屋里,方便随时照顾。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和生活的不规律,如今61岁的李春娥看起来与年龄不符且多病缠身。李春娥用她最质朴的情怀,诠释了责任、真爱和家庭的深刻内涵。

12.徐建华

12.徐建华,女,1968年11月出生,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栖霞分局综合科副科长。2011年4月,她加入“爱的传递助学协会”,致力于“一对一”爱心助学,足迹遍布了栖霞市36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520个村庄,532个贫困家庭,将389名困难学生纳入到团队长期资助。八年来,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时间,与栖霞市爱的传递义工们一道,先后成功组织和发起了“救助8岁男孩王淼正患癌症的妈妈”、连续7年“新年圆梦活动”、“快乐六一儿童节、“关注龙凤胎兄妹成长”、“筹建栖霞首个爱心图书室”、“救助患脑瘤女孩隋雅君”、小海燕的眼睛恢复健康了等大型爱心助学活动,为传递栖霞正能量,弘扬社会良好风气起到了引领表率作用。

13.梁兆林

13.梁兆林,男,1967年3月出生,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栖霞市供电公司用电检查班班长。参加工作32年来,先后负责公司设备更新换代、技改大修工程80余项;发现和处理用户用电安全隐患900余起,查处计量故障、偷漏电案件230余起,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890余万元,是大家公认的技术标兵,岗位能手。带领的“梁兆林(栋之林)”劳模创新团队,2017年荣获烟台供电系统“十大创新团队”称号,工作室被命名为2018年度烟台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孵化)工作室”。至今已获得国家专利33项;优秀科技成果奖6项;优秀QC成果奖5项;烟台市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奖23项;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9篇。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山东省创新能手”“山东省劳动模范”、“烟台市首席技师”、“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烟台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14.刘永禄

14.刘永禄,男,1966年10月出生,蓬莱艾山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站长。“舍小家,顾大家”,他为了全身心地投入护林防火工作,说服家人搬迁到林区偏僻简陋的职工宿舍,一住就是几十年。他对艾山地形地貌和资源了然于胸,被同志们称为山里“活地图”。他积极钻研业务,在烟台市首次提出建设“高位蓄水池”建议,得到烟台市林业系统高度重视并推广于全市国有林场。在他积极组织下,艾山第一个在森林消防领域建设森林消防高位蓄水池。在林区病虫害防治农药喷施作业中,他带领同志们凌晨三点进山打药;为提高农药烟雾弥散效果,他背负40多斤重弥雾机一次次进入作业林区深处。每次喷施作业后他都出现头痛和恶心症状,但吃过几片抗过敏药后又坚持投入工作。在历次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中,刘永禄同志作为火场指挥员每次冲在第一线,保护艾山林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他先后被授予“山东林业科技乡土专家”、“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林业系统优秀护林员”等光荣称号。

15.焦德平

15.焦德平,男,1964年7月出生,蓬莱市新港街道矫格庄村村民。1985年焦德平部队退伍后来到矫格庄村造纸厂工作,当年与本村孙爱群结婚。结婚30多年来勇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岳母和瘫痪在床30多年的小舅子---孙建波。多年来,作为姐夫的焦德平用为村民挑大粪、为企业装卸货、去工地当搬运工挣来的辛苦钱养活这个家庭。一年365天,他每天都会坚持为孙建波接屎接尿,夏天每2天就要为其洗澡,每月都会抱着瘫痪的孙建波去蓬莱城区医院换尿袋,风雨无阻。焦德平晚上从没睡踏实过,只要听着小舅子的声音,就要赶快起来给他接大小便、帮他翻身,直到天快亮了他才能安心睡下。照顾瘫痪的病人这么多年,其中的累不说,有时还得受着委屈。有一次,孙建波导尿管堵塞,尿液不能排出体外,肚子涨得像皮球一样,焦德平用剪刀将尿管剪开,尿液喷了他一脸,他抹了把脸,就继续给小舅子收拾卫生。有人问他是什么支撑你走到今天,他说:“我是个男人,走进这个家庭,就要撑起这片天。只要我身体能动,就要和妻子一直将他照顾下去。”

16.张浩妮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