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对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的重要内核。如今,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 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仍选择使用国产缝合针,然而,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成为国产缝合针的“卡脖子”问题。接到了这一“需求”难题,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这样合作的项目还有很多,未来,在“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上,将有更多的“医”“工”专家携手,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保障。 在项目合作的同时,双方还将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为行业可持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艳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和联合培养,能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培养人民信赖的卓越医生和工程师。 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节课上我们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和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这对于我这个工科学生来说非常的新颖,对此充满着好奇。但是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将科学研究与医学实际需求对接,为服务老百姓做出贡献。”(完)
2/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