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抗肿瘤药如此受青睐?在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媒体采访环节,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因为抗癌药的特征。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是不治之症,所以对开发者来讲,如果在科学发展水平还没有到把癌症彻底治愈的情况下,可以把它变成慢性疾病,患者可以有很高的生存质量并长期生存。抗癌药开发起来相对其他药物容易一些,这也是吸引很多企业进行投资的原因。 记者还注意到,部分企业在深耕主要药品的同时,也布局了更多其他的研发管线。 上述资深医药分析师认为,每个品种都有生命周期,所以要不断地进行产品管线的研发,相当于增加整体品种组合的生命周期。研发投入费用上升是一定的,各种技术、人力成本价格会不断上涨,只要企业想发展,肯定是要持续地投入。 所谓药品的生命周期,一方面是因为药物特有的专利期特征,专利期到了就失去了优势;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疗法问世后不久,突然有了更好的一个疗法,从而进行降维打击,对现有的产品冲击会比较大。“有一个放量,到顶峰然后再下降的过程,如果下降的话,一般会非常迅猛,可能会断崖式下跌,所以一定要构建一个组合,让这个组合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上述资深医药分析师表示。 业内:港股生物科技板块逐渐走向成熟 经过近一年半的考验,港股的生物科技板块日渐走向成熟。沈萌认为,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虽然减少了对业绩的评价门槛,但不意味着降低了上市标准,所以不能认为可以随意借助港股市场催高估值并套现。另外,从目前已挂牌的企业的表现来看,部分生物科技公司股价相对挂牌价有下跌,所以企业价值仍然必须可靠才可能得到市场青睐。 在王宁看来,成熟的资本市场,是要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而非短期投资利益。“一方面,从市场主体来说,如保荐机构,本身能够客观理性评价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包括上市企业本身,大部分应该是想长远发展,通过融到资金发展项目。此外,通过注册制,企业IPO只要走完相应程序即可,这样监管机构反而(能)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不过,虽然具备了各种比较客观的优势条件,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想要真正迈向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新生的生物科技板块其成熟可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上述资深医药分析师认为,如果未来港股通可以购买B类股,就是进一步改善这个制度。目前暂时是只能达到交易所要求之后把“B”摘掉,或有机会进入港股通市场。“披露要求可以再提高一下,在研的品种进展程度如何,需要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披露准则和规范,这样也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 事实上,除了符合修改后规则上市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也可以依据此前主板上市规则登陆港股市场。维亚生物、方达控股、药明康德三家CRO(合同研究组织)的上市,进一步完善了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结构。由于商业模式不同,上述三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分别盈利约9860万元、1210万美元(约8500万元人民币)及12.61亿元。 鲁先平认为,归根结底中国医药行业是从仿制转为创新的一个过程,之前国内很少有做创新药研发的公司,所以CRO行业的团队很多都是海归,CRO/ CMO(合同制造组织)等提供了每一个阶段基本上全套的服务方案,这种赋能方案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