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坚持育人途径拓展融合,促进“新农科”校企协同。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验教学平台体系。推动“引企入教”,与农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将大学人才培养的环节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大学前伸,实现大学与企业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让“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饶桂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视,为涉农高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3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打造了50个五链合一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被省委、省政府作为一条科教兴农的新路子在全省推广。下一步,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走好新时代“太行山道路”。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以专业课程育人案例编写为切入点,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本为本,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农科”,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确保粮食、食品和生态“三大安全”,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创新驱动农业绿色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集成优势协同创新,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四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区域农业试验站、校企合作平台和“三结合”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将其打造成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大平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学校、农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推动高等农林教育跨越式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应义斌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于全面推动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春天”已然来临。 我们深知学校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光荣使命,将加快探索和实践“新农科”,近期着力推进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持续发展。我们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林业时代新人作为实现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念,努力形成农林大学基业长青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我们将倍加关注通专融合、素养本位和全面成长,用生态化的理念、生态化的教育、生态化的校园、生态化的管理,不断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 三是坚持复合交叉、融合发展。我们将统筹“进一步持续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生态”两大目标,按照“面向未来、聚焦农林、彰显生态”原则,全力打造六大全产业链学科专业体系。 四是坚持追求卓越、多元发展。我们将面向未来农业和全面现代化的美丽乡村,继续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致力于培养新的农林业产业形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五是坚持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夯实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等改革措施的初步成效,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学科和专业的同向提质、协同并进。 牢记嘱托努力推动农业教育和科研进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沈建忠 作为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首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要在校园中、在课堂里、在讲台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从思想上、行动中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我个人也兼任教育部动物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不但要做好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还要和兄弟高校同行专家一起,推动落实“新农科”建设,做好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立足中国特色,结合教育实际,培养出更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知农爱农为特色,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情怀,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高等农林院校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想今后要和同事们一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坚持围绕农业行业发展要求,不断强化科教报国理念、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攻坚克难,为农业科技创新出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作贡献。 当前,适逢高等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名党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坚持务实创新和科学发展不动摇,努力推动我国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为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多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立新功。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6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