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攻克了气化多联产规模化生产的工艺瓶颈,在设备研发、可燃气净化与环保燃烧、产品高附加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周建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成果获得一等奖。 变废为宝,是这项技术的最大特点。“这项技术已经超越了欧美、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够发电,生产热水、炭基肥、木醋活性肥等多种产品,使农林废弃物吃干榨尽,颠覆了直接燃烧发电、单一产出的模式。”周建斌说。 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外建成了30多项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工程。据专家测算,如添加10%-30%的生物质炭,可直接减少肥料用量10%-30%。按照我国每年传统肥料施用量约6000万吨计算,即可每年减少传统肥料施用量1200万吨。 求解男性不育及出生缺陷 “遗传病根” 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的12%-15%,如何干预不孕不育及出生缺陷难题?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志斌教授领衔的“遗传信息稳定传递障碍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研究成果喜获一等奖。 “生殖健康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关键是不孕不育诊治和出生缺陷预防,而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则是其核心问题。”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郭雪江教授介绍,项目组主持开展了中国首个大样本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基因组学研究,新发现7个基因导致稳定传递障碍的遗传学机制,首次建立了中国无精子症的分子遗传图谱。在出生缺陷方面,开展了首个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基因组学系统筛选,揭示了中国人群先心病易感基因与欧美人群存在种族差异。 “探讨遗传信息稳定传递障碍导致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的关键机制,实现早期筛查和精准预防,是我国生殖健康的重大需求,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所在。”团队专家表示。 击退天敌 绿豆培育新技术领先世界 因为击退了世界性第一仓储害虫——豆象,首先在世界上选育出抗豆象绿豆品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的研究成果“绿豆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获得一等奖。 “豆象虫害严重时,造成的产量损失能达40%-60%。”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陈新告诉记者,项目组进行了长达10年的技术攻关,培育出的绿豆品种即使夏天也不会生虫。而这些新品种除了抗虫,还解决了机械化生产问题。 对于小作物获大奖,陈新感到非常自豪,“我们构建了具有32类农艺性状的全国最大绿豆核心种质库,避免了绿豆像大豆一样成为需要从国外引进的豆类植物。”据了解,新品种陆续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示范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827.5万亩,增收21.23亿元。此外,小小绿豆已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中亚等国得到应用推广。 精准调控混凝土开裂 保障重大民生工程 “大到国家重点工程比如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小到老百姓关心的屋顶漏水,都用到了我们的技术。”东南大学刘加平教授与混凝土打了几十年交道,如今终于找到了对付混凝土开裂的方法,其领衔的“现代混凝土早期变形与收缩裂缝控制”项目,获得一等奖。 混凝土开裂一直是个大难题,一开裂,随之而来的就是漏水,但工程界长期以来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刘加平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对混凝土开裂进行“精准治疗”三步走。 据介绍,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3项,理论成果与方法被荷兰代尔夫特等20余家知名大学和机构采用。产业化方面,已建成9条规模化生产线,应用于兰新铁路、台山核电、向家坝水电、港珠澳沉管等10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并出口海外,三年销售收入21.12亿元,利税5.60亿元。 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 让子宫“再生” 在不孕症当中,子宫性不孕一直是大难题。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引导子宫内膜重建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便是在这一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 “解决子宫不孕的关键,是如何使子宫内膜实现功能性修复或再生。”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胡娅莉介绍,团队找到一种方法,实现了受损子宫内膜的功能性修复和再生。 团队开展的子宫内膜再生临床试验终于开始结出果实,“很幸运,首批接受临床试验的11例病人,7人顺利怀孕。”患者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喜极而泣,团队也受到极大鼓舞。“我们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临床问题需要解决。”胡娅莉说。 肝癌多模态诊疗 实现“精准诊治”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工业大学合作项目“肝癌多模态诊疗”为我国肝癌“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我国肝癌防控事业的进步,获得一等奖。 据项目负责人张业伟教授介绍,项目组经过多年攻坚克难,验证了肝癌细胞IGF-1R蛋白可以作为“精准诊治”肝癌靶基因蛋白,揭示了肝癌细胞对放化疗及生物治疗均不敏感的内在机制。 该项目成果已获得重大应用突破,特别是用于早期肝癌病例的筛选,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此外,根据项目成果开发出的人工智能光敏剂实现了可视化精准诊治肝癌,可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 记者 蔡姝雯 蒋廷玉 杨频萍 王拓 张宣 吴红梅 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榜单 1、高可靠海洋光纤光缆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2、大规模数据服务系统与平台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3、物联网低功耗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4、医药脂质纳米材料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 5、缓释智能递药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6、高端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7、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工程应用 8、大型风力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9、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10、电动汽车新型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11、转底炉高效处理钢铁流程含铁、锌尘泥资源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2、金属微纳结构材料的精确制备、光学新效应及应用基础 13、现代混凝土早期变形与收缩裂缝控制 14、智能纳米材料在高效光电生物传感与可控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15、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存储器件用低维电极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应用 16、有机-无机复合膜的设计制备及其分子尺度分离性能研究 17、高性能分离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18、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 19、“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器 20、复杂大部件机器人智能装配关键技术与应用 21、高速列车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22、航空航天装备使役状态分析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3、复杂环境下远程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24、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构件激光增材制造的跨尺度形性调控机制 25、两机叶片高效智能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6、面向柔性光电子的微纳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27、特种电梯关键技术及应用 28、复杂河网水质改善能力提升理论技术及应用 29、满足国V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车尾气高效后处理催化剂及产业化 30、高精度多模多频GNSS基准站网关键技术及应用 31、煤源有害物质的环境地球化学约束 32、混凝土结构智能检测与主动高效加固关键技术及应用 33、食品加工中生物毒素控制创新技术与应用 34、猪圆环病毒病免疫防控关键技术的创建与应用 35、等离子手性定量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 36、绿豆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37、我国主要蛋鸭遗传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38、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引导子宫内膜重建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9、骨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0、胃肠道免疫微环境调控研究与肿瘤精准诊疗策略的建立 4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