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江苏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276项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喜登榜端。这些凝聚着江苏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智慧的获奖成果,成为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提升着百姓幸福生活指数。 据了解,此次获奖项目创新水平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07件,在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为江苏省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获奖项目中,企业主持完成的有120项,其中一等奖中企业主持的有6项,为历年最高。同时,获奖项目聚焦民生热点问题,资源与环境、农业与林业、生命健康等领域的获奖项目共有99项,占比36%。 构建“海底信息高速公路” 硬核海缆江苏造 单根无接头长度312公里,在海下8000米经受住高水压、强腐蚀环境的考验,实现了自主可控的“海底信息高速公路”……“高可靠海洋光纤光缆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项目,此次荣获一等奖。 项目第一完成人、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总工陈伟介绍, “国家海洋战略的需求,自主安全可控的需要,以及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现状,使得江苏亨通走上了自主研发海缆的道路。” 要实现“海底信息高速公路”自主可控,必须解决海缆“三高一长”(高可靠、高强度、高速率、大长度)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此,江苏亨通联合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终于实现了高可靠海洋光纤光缆的国产化,他们制造的海缆单根无接头长度312公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亨通海缆成套产品和技术已经应用于琼州海峡、里海石油、科摩罗群岛等多项国内外重要海洋通信工程,还承接了4亿美元的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PEACE工程,改变了国际海缆通信的格局。 开发拉曼生化芯片 有望识别癌细胞 南京大学王振林教授团队的“金属微纳结构材料的精确制备、光学新效应及应用基础”项目获得一等奖,该项目在人工金属微结构光物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比于依赖昂贵专业设备的微加工方法,我们的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纳米尺度的精度,并且可以大大提高金属微纳结构的加工效率。”项目组成员介绍说,该项目还实现了高灵敏、高可信度、重复性好的拉曼检测原理性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为痕量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拉曼生化芯片对分子特征的检测非常快速高效,在公共安全、食品卫生、医疗环保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前景,比如识别牛奶中有多少含量的三聚氰胺,我们不需要进行液体提纯,可以直接通过芯片检测。此外,还有望对癌细胞进行检测和识别。” 南航设计的6兆风力机 大型风力机设计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同光教授团队“大型风力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突破了大型风力机生产的关键瓶颈。 大规模风能利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和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途径和重要手段,风力机大型化是风能利用的必然趋势。但国内风力机企业引入的国外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风电机组运行效率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差、寿命短,遇到强台风,大型风力机甚至会倒掉受损。 王同光介绍,“针对大型风力机的特点,团队开发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和精确模型、整机动力学高精度耦合分析和多学科一体化设计平台,不仅打破了关键技术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产品亦成功打入欧美市场。”该成果已在金风科技、中复连众等风电领军企业应用,优化效率提高了6倍以上,新增销售额82.66亿元。 苏大维格项目 微纳结构功能化 实现绿色制造 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面向柔性光电子的微纳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成果,获得一等奖。 “高精度、3D结构与高效率加工之间存在矛盾,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步子优,这是很难突破的技术难点。”项目参与人周小红介绍说,经过艰难攻坚,公司技术人员攻克了大面积柔性衬底上微纳工艺可控化技术瓶颈,研发了高端微纳柔性制造工艺装备,推进产业应用。 目前,该项目基于微纳制造平台,研发并实现了纳米光变色与3D成像材料、超薄导光材料和大尺寸透明柔性电容触控屏的产业化;同时还实现了微纳直写设备在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激光3D光场打印技术在我国汽车号牌智能化签注系统中应用。 无锡透平叶片 “两机”叶片 全球范围内成本最低 无锡透平叶片与华科大共同研发的“两机叶片高效智能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也获得一等奖。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简称“两机”)代表了世界工业顶尖发展水平,叶片是“两机”高端动力装备中的关键零部件,被誉为“动力之芯”。 “‘两机’叶片具有型面复杂、材料难加工、结构弱刚性等特点,铣削加工效率低、极易变形、精度难以保证,拋磨加工采用人工作业,表面一致性差,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项目参与者王金吕说,该项目研究突破了“两机”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瓶颈,为将无锡叶片打造成为全球范围内“质量最好、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动力部件制造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针小小疫苗 改变养猪业死淘率 一针小小疫苗,改变了国内养猪业的死淘率,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姜平教授课题组的“猪圆环病毒病免疫防控关键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获一等奖。 “猪圆环病毒病也是当前危害养猪业的全球性疾病,亚临床感染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使细菌继发感染增多,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免疫失败,而且还会加剧蓝耳病毒基因的突变。”姜平说,课题组通过十多年系统研究,创制成功我国第一个PCV2灭活疫苗、抗原和抗体检测技术和试剂盒。 姜平说,他们的疫苗目前在全国推广使用3.12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9.49亿元左右,新增经济效益245.6亿元,实现了我国对该病的有效防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变废为宝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