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新闻会客室: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25
摘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要解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自上而下是指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创新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当前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未来油气在能源结构中仍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要解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自上而下”是指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创新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当前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未来油气在能源结构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高,地质条件复杂,非常规能源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从管理层面来看,决策程序较长,这也是无形的管理成本。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持续加强创新领域的改革等方面不断加大创新。

  “自下而上”是指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创新的主体。基层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接近于实际,更能够了解问题和症结所在,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充分调动基层的力量,组织引导基层把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解决得彻不彻底、解决的效果好不好,作为对创新能力、创新方法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检验和标尺,辨别出哪些创新有价值、值得做,并给予政策保障和支持,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要重视人这个核心因素。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创新的核心支撑,要持续加大对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力度。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每个人才都发挥其最大价值。另一方面,要更多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对人才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同时加大政策支持,改善科研条件,让科技人才切实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和重视,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科研。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从体制机制中破解。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不断破除发展中的规则障碍,把人的创造性从不合理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体制机制改革是包括顶层设计、业绩考核和创新创效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但整体来说仍需积极探索。目前,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保障机制,要提前布局和培育具有转化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申报力度。同时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效规划,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团队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让成果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和创效空间。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为企业培育创新氛围。国有企业的基本特点是约束制度多,激励机制相对少,某种程度而言制约了创新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激励的倾斜力度,坚持“创效与创新并举”,持续完善业绩考核体系,确保收入分配向科研一线倾斜,向贡献大、能力强的员工倾斜,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在营造创新氛围上多措并举,多搭平台,积极打造推动创新的人文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院长)兼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冯艳成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需要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加强科研人员队伍的培育,提供创新的队伍保障。二是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构筑精准有效的考核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创新协同保障,为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进步史。今天,技术创新更是成为决定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集团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了公司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也逐步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保障了勘探增储和效益开发,支撑了集团公司的高质量稳健发展。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目标为我们持续改进和优化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方向。

  客观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但与世界知名油公司和油服企业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还需要持续攻关,迎头赶上。

  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塑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时,当前应重点解决体制和机制障碍,打破“桎梏”和“藩篱”,主要包括:一是要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给予科研企业更加到位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科学、系统地优化和配置好资源。三是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效活力,增强企业前进的动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如下因素:

  注重科研人才队伍培育。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做好科研工作的根本保障。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战略型人才、领军型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尤其要注重培育出高水平创新团队。团队的人力资源配置,要着眼创新团队整体优势发挥;要力求做到精准考核、精准激励,建立起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制度。同时,要注重科研团队文化建设,不断调动和激发团队成员自主创新创造的责任和意识。

  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到位的激励政策,会激发科研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是加快科研单位考核实施分类评价标准,提高考核的精准度。直属科研院所侧重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尖端技术研发等要素;对于企业科研单位,侧重考核新技术推广、生产技术支持等要素。二是建立专家人才的“双盲评审”机制。建立二级及以上企业级技术专家的评审、考核“双盲评审”机制,配套建立各专业的“专家库”,评委从专家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考评委员会成员原则上专家比例须过半,力争实现让“专家”评审“专家”。三是突出评价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职称评审试点推行“代表作”制度,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四是加快创新创效机制建立。以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效活力为目标,建立模拟法人和收益分配机制,为科技研发“松绑”助力,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能动性。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