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2018年沧州市城镇人口达406.91万人,城镇化率53.64%,其中市区58.84万人。 境内有8条铁路(京沪高铁、石济客专、京沪、京九、邯黄、朔黄、黄万、沧港等铁路)及7条高速公路(京沪、京台、黄石、保沧、津汕、大广、沿海),是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重要城市之一。 中心城区规划馆、体育馆、体育场、图书馆、游泳馆、博物馆、名人植物园、群众艺术中心、气膜网球馆和省内首座气膜冰场等一批公益设施相继投用。 沧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国字号”荣誉。 70年来,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目前全市市场主体达45.9万户,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产业集群33个、超100亿元11个。 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10亿元,占GDP比重为7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4%。 涌现出“中国铸造之乡”“中国裘皮之都”“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扣件铸造之乡”“中国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机电产品进出口基地”和“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出“小洋人”“国欣”“妙恋”等中国驰名商标35个。 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增至33528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3元增加到13516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0.0012亿元增加到2018年3651亿元。 沧州师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高校落户沧州。 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近年来沧州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在项目引进中注重塑造产业。沧州坚持“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以引进京津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发挥“聚集”和“裂变”效应,以此塑造新的主导产业。 二是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升级。沧州瞄准京津创新资源这个“大宝库”,按照“京津孵化、沧州转化”的思路,加快沧州与京津重点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同时注重产业不是简单的平移,而是提升全市产业整体水平。 三是在服务中注重跟上管理。整体承接北京动批等市场,不仅带来外来人口的加速聚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为此,沧州在为客商提供“六最”营商环境(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成本最低廉、办事成效最显著)的同时,及时跟进社会管理工作。 四是在政府推动中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近年来,沧州除了政府搭台、积极推动外,根据市场主体的选择进行资源共享和功能对接,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特长、主动出击、先行对接,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在协同发展中,沧州坚决服从服务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特别是学习借鉴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先进做法,推进理念、规划、产业、交通等全面融合对接,加快提升各项工作水平,努力打造雄安新区出海口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 沧州沿海发展的前景会让大家有哪些期待? 一是追寻“港口梦”,全力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及雄安新区最便捷出海口。 坚持陆海联动,深入实施“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总投资360亿元的20个码头群建设。 全面提升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环渤海城际铁路以及邯港、曲港高速、任沧港快速路建设,实现与京津、雄安新区、石家庄等快速高效互联互通,主城区与黄骅新城快速连通。 加强与天津港、宁波港合作,持续放大港口的吸引辐射功能。 到2020年,力争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200万标箱,跻身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二是坚定“增动能”,全力打造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沿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产业,沧州将依托港口枢纽优势和辐射效应,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努力再上一批投资大、链条全、带动力强的战略支撑项目,推进产业整合、组团集约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建新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滨海新城。 黄骅新城是沧州“双城”之一。沧州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时代风韵、滨海特色”的理念,按照“一主多组团”的模式,统筹渤海新区“一市三园”规划建设,促进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相向融合对接、错位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滨海新城,谱写新时代与沧州中心城区共荣互动、交相辉映的“双城记”。 四是走热“中东欧”,全力打造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区是沧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也是提升沧州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平台。去年,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时多次提及,并作为我国唯一面向中东欧国家的中小企业合作区被写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菲亚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