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是打通科技与业务的关键人物,他对于业务部门的痛点、科技实现的手段保持高度敏感,成为连接科技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的轴心。考核产品经理的指标都是数字化,可衡量的效果指标。“比如做一个App,这个APP的用户量、活跃率。再比如新产品销售量、客户满意度等等,就是考核指标。” 对于那些难以量化,但又会带来行业颠覆性改变的成果,怎么考核呢?肖嵘告诉我们,“这也在我们的考核之内。有三个方面考核,第一是颠覆:把原有的流程打破,建立新的流程,或者找到新的方向。第二是提升:把业绩通过科技向上提升。第三是优化:通过科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看得出,平安产险的高层不仅仅鼓励科技提升业务效率,也看重它可能给业务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2.科技人员三大转变,打造业务引擎 在平安产险的科技中心,也正掀起了一场文化变革:从被动到主动;从支持到引领;从IT成本到业务的价值。 何谓从被动到主动?在变革之下,科技人员不再是被动地交付业务需求,而是成为业务的驱动力。“我们要求所有科技人员,从被动地去看业务有什么要求,变成主动去挖掘有什么技术可以帮到业务,甚至更主动地去看业务到底是哪个地方需要提升。” 顾青山解释道。 何谓从支持到引领?“科技以前是支持,未来我们希望引领变化,看有什么样的科技应用后,会使得业务有较大的飞跃。” 如何实现从IT成本到业务价值?“以前一谈到IT需求,就看要投多少时间,需要多少预算,资源是否足够,而现在则更多是看事情本身的重要程度,如果足够重要,就集中足够的资源去做,创造业务价值,这才是生产力逻辑。” 不仅仅科技人员在转变,管理者也在转变。以前管项目是管理时间,项目成败看是否在预期内完成;现在管项目,更看重的是产出,时间则是有弹性的。 3. 打造敏捷型组织 “要想打通科技与业务之间的任督二脉,就必须保证,产品经理团队针对业务目标,能够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去快速,敏捷地共同运作。” 在平安产险领导者们看来,关键是要打造敏捷型组织。 “打造敏捷型组织,就是要让每一个人不仅只关注自身的职责,而是要站在企业的视角致力于实现终极愿景‘让客户满意’,当这种观念形成了之后,企业中的每个人就能打破专业、层级局限,在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贡献自身的想法促成整体目标达成,日常的沟通和执行效率自然成倍提升”。杨永提到。 为此平安产险会进行敏捷项目训练。每年,平安产险科技中心发起微创新大赛。鼓励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一起,进行微创新,来改进业务,然后进行评比。 敏捷项目团队中那么多不同部门的人,如何确保他们有着相同的沟通语言和判断标准。“无论是科技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大家都要看数据说话,基于数据看清现状,确定对策,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业务和管理经营模式”杨永说。 技术男眼中的寻梦园 “未来的经营决策可能不单纯依赖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做判断。” “如果拍张照结合GPS,就能看到用户出险的位置,查勘员不需要和客户反复确认定位,那不就更好了吗?” 平安产险肖嵘坐在我面前,目光神采流动。 “科技要被业务认可,就要作出有影响力的东西出来。” 这位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大牛,图像识别专家,言语中流露出硅谷技术达人的风范。“活着就要改变世界,改变不了就要影响世界。” “许多人才对于平安这样的公司有偏见,他们认为,这些公司在消费技术,而不是创造技术,担心这样的公司文化太保守,没有创新的氛围。”在肖嵘看来,他认为很多创业公司只有技术,没有实际业务和场景。而平安产险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有丰富的业务场景,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这是我们的土壤。你要被业务认可,就要作出有影响力的东西出来,应用到实际业务场景中,并不断反馈和改进。” 1.是什么在吸引那些技术大牛们 不仅仅如此,更为吸引肖嵘的是平安产险的战略和机制。“我非常吃惊的一点,就是发现高层领导非常有前瞻性,他们也许不写代码,但是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很关注。” “没有传统公司那么多繁杂程序,而是根据业务痛点,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自发成立虚拟团队,推动项目落地。”“考核标准就是业务效果,简单高效。” 像肖嵘这样的科技精英正是快速科技化的平安产险所急需的,目前平安产险技术团队已经增长了3倍达到了1500人。对于这些从科技公司过来的人才,如何与保险业务人才进行融合?平安产险经过了多年尝试。 “我们希望业务同事向科技思维方面转变,开放自我,也要求科技人员了解业务,引入好的东西,给业务带来变化。”顾青山说。 2.从1到1.5 目前肖嵘所率领的创新智能应用团队作为平安产险的智能大脑,负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研究和业务场景落地应用,更具有探索和试验性质。顾青山希望这个部门真正发挥引领作用,驱动整个业务体系的智能化进程。 “其他部门也有人工智能建模,但是,我们会尝试新的技术,对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进行改进和升级,更多的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5的概念。”肖嵘说。 比如由创新智能应用团队主导的IFD智能风控反欺诈平台在今年四月份上线以来,仅一个多月就检测出近40个欺诈团伙,涉案金额约400万元。 “以前的欺诈案件,大多是个案,用规则就可以抓出来。现在,保险欺诈朝着团伙作案发展,每一笔理赔报案都看似正常,很难找到问题,但我们现在通过技术升级,借助反欺诈网络模型,就能抓出团伙作案。” “我们用了一些图像和文本的技术(如报案图像和文本的相似性检查),把所有案件关联到一起,快速挖掘网络中的异常点,目前已覆盖7大类27小类欺诈风险。”肖嵘兴致勃勃解释其中的原理。 3.解决业务的痛点,改变其舒适区域 “我们也曾经挣扎过,最重要的是要产生业务效果出来,否则所有的业务人员都会有舒适区,干嘛去学新的东西。” 为了推动业务人员走出舒适区,肖嵘所率领的创新智能应用团队直接从业务的痛点切入。 肖嵘发现,平安的查勘员由于理赔时效要求高,在接到出险电话的时候可能还在处理上一笔案件,那么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助手辅助查勘人员,将上传图片、上传驾驶证等标准化操作交给机器人助手,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一方面也可以让查勘员驾驶更安心。 目前,创新智能应用团队正在开发这样的机器人助手。这得到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集团在鼓励着业务往科技上去转型。如果我们能够帮业务挖掘这些痛点,他们其实是很高兴的。”肖嵘说。 “当有一天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合为一体,人工智能经营决策模型就会出来,这时人就成为一种备份,一种辅助。”肖嵘对此深信不疑。 科技驱动个案之一: 信任赔:智能风控创造秒级体验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理赔总是要经历很复杂的流程,客户申报各种材料,然后等待着后台人员审查,最后才能收到赔款。 如果和你说,有这样一个理赔服务,录入维修金额、确认事故信息、上传照片、录入支付信息,钱马上到账,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它的确存在,它就是平安车险信任赔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