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项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也一事无成……但刘永坦不改初衷,数十年来,领导创新团队,潜心攻关、艰苦奋斗,让中国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万里海疆装上“火眼金睛”。 在哈工大,像刘永坦一样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教师不胜枚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里涌现出一位又一位忠诚报国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又一个团结奋进的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 从我国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亮相,到首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从“试验一号”卫星一飞冲天,到近百项技术助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从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研究,到首次实现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这些诸多“第一”都源自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不屈奋斗。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说,哈工大“八百壮士”不仅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共同追求。 在外校人眼中,哈工大有着独特的气质,朴实厚重,低调内敛,同时也散发着一种令人沸腾的激情。作为一个“外来人”,黄志伟很快就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 2012年3月,黄志伟多次拒绝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邀请,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择从零开始,在国内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在3年时间内,黄志伟带领团队连续破解3个世界生命科学难题,包括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并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哈工大地处偏远地区,有时是种优势,适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搞自己的研究。同时她一点不保守、不墨守成规,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都去尝试,在这里待得越久,这种体会就越深刻。”黄志伟说,“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向老一辈‘八百壮士’学习,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为国家贡献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 如今,一批批年轻的哈工大“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参与重大科研攻关的青年教师,也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子;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取得优异成绩返乡创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这个七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本科毕业生朱镕宽奔赴祖国西部支教。在他看来,哈工大“八百壮士”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符号,时刻激励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做到最好。“不管是投身艰苦地区,还是扎根国防科研,我都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 明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一代又一代“八百壮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强劲新动力,书写更多时代新华章。(记者 韩宇、杨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