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哈工大“八百壮士”科学报国铸丰碑(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29
摘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这是他连续两年吃下150斤挂面,一直泡在图书馆和实验里换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回国时,除了衣服和鞋子,马祖光的行李里只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购置的小型仪器,不见一件洋货。他还把省下来的外汇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人家的条件再好,都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我们现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马祖光生前说。

  在哈工大,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说:“时代在变,职责在变,但爱国的初衷、为国的付出不变。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广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的精神脊梁,哈工大‘八百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在哈工大校史馆里,一张张手写笔记整齐陈列,如同印刷体一般标致工整,没有一处涂抹,每条分数线的长度都相等,就连加号、减号都是用尺子比着写,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令往来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些手稿正是出自“八百壮士”之手,是他们给学生留存下来的一手学习资料。

  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我国形变热处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权的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德庄说,从老师那会儿起,学校就非常强调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学生要掌握“三基”,也就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全国模范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何钟怡曾师从王光远、黄文虎等多位哈工大“八百壮士”。他回忆说,老先生们总是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和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娓娓道来。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概括归纳,让学生既掌握知识,更学会方法。

  对待教学如此认真,要求学生又该有多“严”?

  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曾被学生们称为“铁将军”,他教授的“电工基础”被称为“老虎课”。一名学生曾回忆说:“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为他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还要能讲出道理来。”

  那时,哈工大期末考试采用口试,学生当场抽题作答。有一位班长平时成绩很好,在进行电工技术口试时忘了一个数学符号,口试老师连问了三遍,他都说没问题,结果考试成绩不及格。从那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敢粗心大意,这位班长后来也成为了著名学者。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李昌说,“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毕业生。他说,读研究生时,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非常少。他的导师、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刘暾便将编好的讲义用钢板刻印蜡纸,油印后一张张装订成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刘老师要求论文全部手写,于是大半年的时间里,他把200多页的论文一遍遍修订、改写……正是当年经受的“磨炼”,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熔炉里锻造出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不管分配到什么样的厂矿企业学校,进办公室就能画图设计,下车间就能抄起家伙干活儿,到学校就能拿起书本教书育人。

  信任青年大胆使用

  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1962年,一则消息让整个哈工大颇为震惊,甚至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界的轰动新闻——年仅26岁的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理由是,在每周讲课16小时的教学任务下,吴从炘发表了6篇创新性数学论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人称赞。

  然而,吴从炘的提升却招来不少批评、质疑和反对。时任校长李昌做出坚决回应:“吴从炘是哈工大的光荣,不是哈工大的耻辱。”他坚信,任用青年教师,才能增强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开拓一条后继有人、不空心断气的发展道路。

  “选苗子,拔尖子,压担子,搭梯子,摘桃子。”正是坚持这样的用人理念,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据统计,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

  依靠这些新生力量,哈工大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后,哈工大一直保留这样的传统,积极培养、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不搞门户之见,不讲论资排辈。如今,哈工大已经建立一整套吸引、培养、选拔、使用青年人才的有效机制,学校师生团结合作,包容互助,迎来“团队、成果、人才”良性互动局面,成为“东北人才高地”。

  1995年,年仅29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1996年被任命为航天学院副院长,1997年又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9年成为航天学院院长……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的成长轨迹,也是一位青年教师在哈工大的成长缩影。在韩杰才看来,体制新了,机制活了,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来者可敬,后生可畏。勇攀高峰,舍我其谁?正是传承了这种基因,越来越多的哈工大人加入新一代“八百壮士”的行列。

  去年5月21日,“龙江二号”微卫星与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一同升空,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这颗微卫星是由哈工大自主研制,其团队成员除了几个教师,大都是“90后”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4岁,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年轻的队伍”。

  “龙江二号”星务管理分系统设计师、1991年出生的邱实说:“青年要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身在航天队,我们的任务就是置身大地,决战星海。”

  “八百壮士”精神薪火相传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返乡创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我亲身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始终坚信,国家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就清醒意识到,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他萌生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