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北川新县城 四川新闻网绵阳7月7日讯(邓雪琳 记者 杨全春)北川,蛰伏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一座百折不回、凤凰涅槃的小城。 回望历史长河,“治水英雄大禹诞生之地”“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五连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名”……一个个坐标勾勒出了北川发展的曲线图,见证了这个“云朵上的民族”一路走来的灿烂与辉煌。 探究发展一路飘红的秘诀,背后折射出,一直以来,北川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市委“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坚守绿色生态底线,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文旅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经济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为切入点,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和恒心。 展望未来,一曲关于北川县域经济一路攀升、生态环境愈发优化、旅游热度持续火热、各族群众携手并肩的协奏曲奏响绵州大地,北川也在努力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 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蹄疾步稳 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北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在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排第9位,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此推动下,北川综合实力在全省175个县(市、区)和51个少数民族县中双双晋级升位,连续2年蝉联全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再看今年,北川一季度经济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7个、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4%、10%、9.2%、10.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0.9个、0.8个、0.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二。 不难看出,如今北川的县域经济正向结构优化、发展质效提升、增长动力转换、发展后劲增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窥一斑而知全豹 处一隅而观全局。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都得益于,近年来,北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丰富完善新时代北川发展战略谋划,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如何布局?近年来,北川不断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落实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谋划出一条具有北川特点的发展路径。 ——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等75万亩“五大特色基地”提质扩面。 ——为推动北川工业跨越发展,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现状、地域条件和资源状况,以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打造出绵阳科技城(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北川-山东产业园、永安智慧家居产业园、香泉新材料产业园和擂鼓柳林农特产品产业园五大专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 如今,通航产业园已被纳入绵阳军民融合十大特色产业园,北川通航机场成为全省第三家获得中央军委批复选址的通用机场,羌城正朝着“打造西部通航产业高地”这一目标阔步前行。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并斩获不俗成绩。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在全市、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均排名第一。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考评全省第一。 从“加快发展”到“生态优先” 登上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首位 今年5月,一条好消息迅速刷遍北川干部、群众朋友圈:2018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公示31个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候选县,北川跻身队列,并一举夺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名! 这一成绩得来,绝非偶然。 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北川地处号称“神秘天地线”的北纬31度附近,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林地面积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43%,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1%以上,风景宜人的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竹林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兼具“九寨之秀,青城之幽”,有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有野生植物2150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 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给百姓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川碧水!”北川县委书记赖俊不仅一次作出庄严承诺。 为此,北川提出,要深入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建设一座生态强县! 号角一响,近年来,北川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北川羌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问责办法》等制度,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工作成为全县工作计划中的头等大事。 如今,全县上下一盘棋,一个高效运转的生态发展的长效机制,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大环保格局已定。 天更蓝。北川切实加强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深入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建立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目前空气微站10个点位已全部完成建设投入使用;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禁烧常态化管控,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秸秆禁烧责任机制。 水更清。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部署,抓好“一河一策”具体工作;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县22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站)22个,建成管网90公里等。 地更绿。按照生态环境部下达的详查点位任务,全面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共核定详查单元19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168个;去年全年转移处置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35.145吨等。 再望北川:2018年,北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1-5月,北川空气达标率96.7%。 从“大禹诞生地”向“旅游名县” 羌城文旅深度融合热度攀升 近年来,北川成为不少游客的热门选择,马槽酒、沙朗舞、篝火晚会、大禹文化......越来越多代表北川的“标签”也成了“网红打卡点”。 “清幽幽的咂酒哎,伊呀勒索勒......”一曲极具羌族特色的敬酒歌时常在这座小城里响起,它不仅唱出了北川儿女欢迎四方宾客的热情,更唱出了羌城游客如织,文化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的火爆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