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飞发现村里最多的就是柿子树,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柿子加工成产品再卖出去,那么全村脱贫奔小康就不是问题了。他跑了7个省的12个县(市)区,行程1万多公里,向专家请教,3次赴中国柿子之乡——陕西富平考察柿饼产业,还把专家请到松树堡村考察。当得知他们村的环境特别适合种植高山优良柿子品种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2018年10月,韩飞从家里拿出5万元钱,建起柿饼加工厂,购买了半自动柿子削皮机,并聘请技术人员前来指导。通过科学选果、平衡吊晒、防霉增色等新工艺、新方法,村民们做出了色泽鲜亮的3000多斤水晶柿饼。 为顺利销售这些柿饼,2018年,韩飞又筹资成立了保康县马良镇电商创业基地。通过电商平台,3000多斤柿饼不到一个星期就销售一空。目前,他们的电商创业基地有退伍军人、党员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11人,带动2000余人就业。 今年3月,他们引进陕西富平尖柿优良树种3万棵,免费发给全村村民种植,成活率在90%以上,粗略估算,3年后全村柿子产值可达1000万元。 任乐乐:助农致富的“领头羊” 故事:2011年,任乐乐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去深圳打工。为了照顾家中老人,2014年,他决定回家乡宜城创业。当时,家中的皮蛋只能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这种销售模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价格低,卖出的产品还常常要不到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网上销售这种模式。2015年,他着手成立了楚大电商部,把皮蛋放到网上销售。2016年,公司销售额100多万元。 为带领乡亲们致富,他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探索走一条具有楚大特色的电商助农模式。2018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2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占90%以上,占整个襄阳地区电商发件量的五分之一。同时,为社会提供了218个就业岗位,带动了500多户农户从事养鸭产业,养殖规模突破500万只。 在首届荆楚美味十佳好网货评比活动中,宜城松花皮蛋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任乐乐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襄阳市主导产业,把襄阳大头菜、襄阳牛肉面、宜城大虾等优质农产品放到各大网络平台销售,让这些好的农产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魏燕辉:身残志坚的“守望者” 故事:她7岁时因为交通事故失去右腿,但没有放弃人生,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把最亮丽的青春铺撒在山乡村落。1991年大学毕业来到谷城日报社,从校对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记者、编辑、栏目主持,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评比中获奖。2003年,因政策原因,《谷城日报》停刊,魏燕辉选择来到谷城电视台,成为一名网站编辑,从图片处理、视频编辑学起,不断挑战新高度。2017年,魏燕辉又开始挑战新媒体直播这一新领域。没有设备,她就拿自己的手机做直播机;没有麦克风,她就用废旧器材自制;没有主播,她就尝试面对镜头开口说话;不懂技术,她就挑灯夜战自学。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带领团队直播500多场次,累计浏览量超过千万,“云上谷城”客户端在全国县级广电APP中排名前十。 多年的坚持让魏燕辉的身体落下了不可挽回的创伤。十年前,医生说她长年单腿支撑导致骨骼退行性病变,已相当于60岁人的骨头。而十年后的今天,她70岁的骨头还支撑着她坚守新闻一线,带着年轻人一起学新技术、玩直播,不断奋斗着。 魏燕辉说,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名新兵,她要和同事们一起,用心感受百姓冷暖,用情记录时代变迁,讲好身边故事,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个老百姓的心坎上。 刘坤、朱海林:美丽襄阳的“描绘者” 故事:2011年,襄阳邀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领衔编制襄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刘坤成为该项目的主要编制人员。那时,刘坤还是工作不到两年的新人,做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没有任何经验。为了挤出时间能当面向刘太格请教,刘坤带上资料跑到武汉去接机,一见面就缠着老先生请教。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他连夜赶到成都去找刘太格,从晚上10点一直讲到次日凌晨。为了编好规划,刘坤连婚礼都没时间准备,由妻子一手操办。结婚那天,刘坤接到紧急任务,连礼服都来不及换,就匆匆忙忙赶到办公室加班。刘坤的心愿就是描绘一张美好的蓝图,让它一点一点落地、成真,让孩子们生活在这幅美好而幸福的画里。 市规划展览馆还在建设时,朱海林就开始发掘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在市规划展览馆还没有正式完工前,一座虚拟场馆就在他的脑海中显现出来。为了拍摄一张襄阳全景照片,朱海林在取景时摔断了跟腱。做完手术刚一周,朱海林就拄着双拐回到工作岗位,同事劝他好好静养,妻子也忍不住埋怨道:“为了展馆,家不顾,身体也不顾了吗?”但朱海林平静地说,布展已进入争分夺秒的阶段,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不能缺席。朱海林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市规划展览馆看到襄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刘莹:坚守麦田的“逐梦人” 故事:零基础,白手起家,刘莹团队开展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时,面临着困难和艰辛。为了少走弯路,他们请来法国专家现场指导,却因为没有标配的大型人工气候室,试验屡屡失败。 起步就遇到巨大阻力,但刘莹团队没有气馁。没有优越的试验条件,那就用身体和环境去搏;没有快捷的有效方法,那就用汗水和时间去拼……刘莹团队靠着不懈的拼搏,一步步接近了成功。为了抢农时,尽快给小麦授上粉,他们一连半个月每天弯着腰,给数千个麦穗一个一个地刷玉米花粉,刷完后才发觉腰已直不起来;为了抵御不良天气带来的影响,他们顶风冒雨在麦地里作业,双手要腾出来做试验,只能将伞插在衣领里遮雨;为了不让幼苗遭受夏季高温的炙烤,他们就用手将幼苗一棵一棵地移栽到冻库里…… 经过9年的试验、论证,刘莹团队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襄阳本土的技术体系。 目前,刘莹团队已取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报审一项新品种保护权,登记一项小麦科技成果,储备300余份特异小麦双单倍体种子材料,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小麦新品系。 邱军:反骗路上的“追猎者” 故事:张湾镇70多岁的刘大爷辛苦攒下了12万元积蓄,因为点击了一条异常短信,一辈子的心血被骗一空。这件事让邱军颇受触动。 仔细琢磨后,邱军发现,犯罪分子利用一种叫伪基站的设备,群发短信到用户手机,诱骗用户点击钓鱼网站,然后实施诈骗。 |